
(1).律令,法令。《後漢書·應劭傳》:“竊不自揆,貪少雲補,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闆令》……凡二百五十篇。” 王先謙 集解引 惠棟 曰:“ 漢 有尉律,廷尉所用之律。”
(2).诏令。《世說新語·方正》“ 高貴鄉公 薨” 劉孝标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曹髦 ﹞曰:‘ 司馬昭 之心,路人所知也。是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讨之。’ 王經 諫不聽,乃出懷中闆令投地曰:‘行之決矣!’”
“闆令”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由官方制定的法律條文或規章制度。例如《後漢書·應劭傳》中提到“廷尉闆令”,即廷尉(古代掌管司法的官職)所頒布的法令。這一用法強調了法律條文的權威性和規範性。
指皇帝或朝廷頒布的正式命令。如《世說新語》中記載,曹髦曾以“闆令”形式表達讨伐司馬昭的決心,此處“闆令”即指帝王诏書或緊急政令。
現代漢語中“闆令”已非常用詞彙,但在古籍中常與法律、政令相關。例如《漢晉春秋》中提到的“懷中闆令”暗示了其作為書面命令的載體形式。需要注意的是,部分現代例句(如“矽電路闆令”)屬于特定語境下的生造用法,與原始詞義無直接關聯。
《闆令》是指古代官府衙門或官員發布的命令、規定的文件。它起初是以木闆刻字而成,供人閱讀和傳閱。這些命令可以涉及各個方面,如行政、司法或軍事。
段落2:闆令的構成和部首《闆令》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闆”在漢字中屬于木部,它表示與木材相關的事物。“令”是指命令、規定的意思,是由口部和令部組成。口部表示與口相關的意味,而令部表示命令的本身。
段落3:闆令的來源和繁體《闆令》這個詞的來源和發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因為紙張的稀缺和昂貴,官府或官員會将命令刻在木闆上,然後以這些木闆的形式進行傳播。這種形式逐漸演變為現代紙質文件的形式,但名稱仍然保留。在繁體漢字中,“闆令”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段落4: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和古代文物研究,古代文字中的“闆令”可能以更加繁複的方式書寫。例如,古代的木材可能以更加生動的方式表現,如樹木的外貌或紋理細節。對于例句,一個可能的句子可以是:“按照皇上的闆令,這個城市将會加強治安措施。”
段落5:闆令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在組詞方面,可以使用“地方闆令”來形容特定地區的公告和命令。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告示”或“通知”來表示相似的意思。而與闆令相反的詞可能是“解禁”或“撤令”,表示取消或撤銷某個命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