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untry schod] 泛指學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謹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
(1).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亦泛稱學校。《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舊唐書·儒學傳上·蕭德言》:“自 隋 氏版蕩,庠序無聞。” ********* 《警告6*全6*國父老書》:“學子憤慨于庠序,商賈喧噪于廛市。”
(2).安詳肅穆。庠,通“ 詳 ”。安詳。《後漢書·左雄傳》:“九卿位亞三事,班在大臣,行有佩玉之節,動有庠序之儀。”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戰主國》:“僧徒肅穆,衆儀庠序。”《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纖手舉而淡濘風光,玉步移而威儀庠序。” 蔣禮鴻 《敦煌變文字義通釋·釋容體》:“庠序,舉動安詳肅穆的意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庠序漢語 快速查詢。
"庠序"是中國古代對地方學校的統稱,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其詳細釋義如下:
指中國古代的地方學校,特指西周時期的教育機構,後泛指鄉學或地方官辦教育場所。
層級關系:
(依據《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
夏商周三代差異
功能定位
既是教育場所,也承擔地方教化、養老習射等社會職能(《禮記·王制》載"耆老皆朝于庠")。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 強調學校教育與道德教化結合。
"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 明确三代學校名稱演變。
在當代漢語中,"庠序"作為文言詞,常見于曆史文化論述,或用于典雅表達(如"庠序育才")。
注意:"庠"可單用,如"府庠"指府級官學(《辭源》釋義)。
(注:因未提供可引用網頁,來源僅标注權威紙質文獻,建議讀者查閱實體辭書或古籍點校本獲取完整釋義。)
“庠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ng xù,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古代地方學校
“庠序”最初指代中國古代的地方官辦學校,是夏、商、周三代對地方教育機構的稱呼。例如:
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
後世将“庠序”擴展為對學校或教育事業的統稱。如《漢書·董仲舒傳》載:“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
詞源發展
文化意義
“庠序”體現了古代“重教崇學”的傳統,常與“孝悌”“禮義”等儒家倫理結合,成為社會教化的核心場所。
現代漢語中,“庠序”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指代古代教育機構,如“學子憤慨于庠序”;也可比喻教育事業,如“興庠序,育人才”。
如果需要更完整的文獻例證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孟子》《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白決豹飾倍日并行常師常羞成奸成團打塊牀頭達材颠簸不破點鐵丁香核對講機鈍錘二駕餓死漂渚憤忿鳳翔福休紅活麾仗降箕教職叽裡呱啦鯨騫禁切九重閨崛峍絶密峻舉考度口辯口多鄰境爐底螺旋美人胎子門禮密網牛肉弄聳排腔皮桶子錢袋鉗塞戚繼光求名求利閏分潤镬三疊桑梓禮剩馥殘膏生祭神舉數奇不偶讬貿駝鳥沃美五方小晌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