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印绶于身。謂居官。 南朝 梁 陶弘景 《許長史舊館壇碑》:“君雖搢紱朝班,諷議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結霞門。”
搢绂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動作的複合詞,本義指"插笏垂绶",具體包含兩方面含義:
一、"搢"指古代官員上朝時将笏闆插于腰間,《禮記·玉藻》記載"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該動作象征官員履職狀态;
二、"绂"指系結官印的絲帶,《漢書·匈奴傳》顔師古注"绂者,印之組也",引申為官爵地位的标志。二字連用既描述官員佩戴印绶的裝束,也暗含對仕宦身份的規約。
該詞在唐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官員朝儀場景,如張說《起義堂頌》"搢绂锵锵",展現官員行列的莊重儀态。宋代以後隨着笏闆使用減少,詞彙逐漸轉為象征性表達,明代《永樂大典》仍收錄其作為職官制度的曆史語料。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搢绂”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字義和語境分析:
單字釋義
組合推測
兩字連用可能指古代官員插笏闆、佩绶帶的禮儀動作,代指官員身份或仕途。例如:“搢绂辭官”可理解為“解下绶帶、辭去官職”。
使用提示
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和現代詞典,可能屬于生僻組合或特定文獻中的用法。若需精準解釋,建議提供完整上下文或核查原文獻出處。類似詞彙如“搢紳”“釋绂”更常見,可參考其用法未搜索到相關網頁。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或确認是否為“搢紳”“缙绂”等相似詞的筆誤。
白花花拔山缽囊策彗侪伍沖天物炊燼憚漫杜陵野客頓爾渡子煩法飯牛屠狗法眼風信嘎巴脆幹名采譽诟靳黑氓狐埋狐搰簡徑頰權計都籍略驚歎不已酒船激徵積重難反峻朵理柄柳營花陣羅拜眉笑眼開彌長木甲内景凝峻紐約撲花錢根釺焊窮賤七折八扣沙汰市愛拾人唾涕手下留情水畜四金剛松梅丸聳身俗态天苞調引鐵棒磨成針投解臀尖完絜笑比河清校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