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鼓鐘 ”。
亦作“ 鼓鐘 ”。1.敲鐘。《詩·小雅·鼓锺》:“鼓鐘将将, 淮水 湯湯,憂心且傷。”
(2).鼓與鐘。《淮南子·本經訓》:“雷鳴之聲,可以鼓鐘寫也。” 唐 鮑溶 《聞國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詩:“山知槱柞新煙火,臣望簫韶舊鼓鐘。” 宋 蘇轼 《大别方丈銘》:“我作銘詩,相其木魚,與其鼓鐘。”
(3).山名。《山海經·中山經》:“東三百裡,曰 鼓鐘之山 , 帝臺 之所以觴百神也。” 郭璞 注:“舉觴燕會,則於此山,因名為 鼓鐘 也。”
(4).古代掌管鼓鐘的官吏。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駁<實庵字說>》:“又請看《大克鼎》吧,所錫的不是有‘史,小臣,霝,龠,鼓鐘’嗎?霝就是靈,也就是巫。龠是籥師。鼓鐘是司鼓鐘的官。因為這三者都和史與小臣并列,故知必是同類。這是金文上以‘巫史吏職’為錫品的例子。”
“鼓鐘”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來源:
《詩經》篇名
指《詩經·小雅》中的詩篇《鼓鐘》,全詩四章。根據傳統注解(如《毛詩序》),此詩通過“鼓鐘将将,淮水湯湯”等句,諷刺周幽王荒淫失德。
動作:敲鐘
作為動詞,指敲擊鐘的動作,如《詩經·小雅·鼓鐘》中“鼓鐘将将”即描述鐘聲铿锵。
樂器組合:鼓與鐘
作為名詞,指兩種古代禮樂器——鼓和鐘的組合,常用于祭祀或典禮。例如《淮南子·本經訓》提到“雷鳴之聲,可以鼓鐘寫也”,蘇轼《大别方丈銘》中亦提及“與其鼓鐘”。
山名
指《山海經·中山經》中的“鼓鐘之山”,傳為古代帝王宴請衆神之地。
官職
古代掌管鼓鐘的官吏,見于金文記載,與巫、史等職并列。
總結
“鼓鐘”既可指具體事物(樂器、山名),也可表示動作或官職,需結合文本語境判斷。其最經典的引用來自《詩經》,後人多以此典喻指禮樂教化或諷谏之思。建議參考《詩經》原文及《山海經》等典籍獲取更完整信息。
鼓鐘是一個多音多義的詞彙,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根據其在不同語境中的使用,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的概念。
鼓鐘(gǔ zhōng)多指古代的打擊樂器,形狀像鐘,用來擊打發出聲音。
拆分部首和筆畫:鼓(扌土)+ 鐘(金)。
來源:鼓鐘二字的出處相當廣泛,最早見于《周禮·樂器》:“天子增樂,加鐘鼓,以鼓飾樂。”
繁體字:鼓鐘。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明顯的差異。
例句:王府前的宮廷樂隊不停地敲打着鼓鐘,奏出悠揚的旋律。
鼓鐘(gǔ zhōng)作為一個成語有着不同的含義,常用來形容言辭動聽,慷慨激昂的演講或詩文。
拆分部首和筆畫:鼓(扌土)+ 鐘(金)。
來源:鼓鐘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韓愈的《進學解》:“議者以鼓鐘之音則無遺音者為善。”
繁體字:鼓鐘(成語中的字形不常被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的書法變體較多,有時會有細微的差異。
例句:那位代表發表了一次鼓鐘般的演講,激勵了在場的所有人。
鼓棒、鼓手、鐘擺、打鼓、樂鼓、鳴鑼開道
擊鼓、敲鐘、鼓瑟、振奮人心、鼓動人心
無聲、平靜、沉默、靜寂、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