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朝廷授予大将的符節和令旗。 宋 王安石 《賀韓魏公啟》:“兼兩鎮之節麾,備三公之典策。” 清 曼殊室主人 《班定遠平西域》第二幕:“朕今特舉行軍旗親授式,以重使命,卿請前席祗受節麾呀!”
(2).用為對職掌兵權者的敬稱。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其與 百制府 書雲:‘…… 額 自上去九月,接奉恩命,調任 江 巡,依侍節麾,俾供驅策。’”
"節麾"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節"和"麾"兩個具有軍事象征意義的字組合而成,主要含義如下:
符節與軍旗的合稱
"節"指符節,是古代使者或将領持有的信物,象征朝廷授權;"麾"指指揮軍隊的旗幟(如旌旗、帥旗)。二者合用代表軍事統帥的權柄與指揮權。如唐代李德裕《授王宰制》載:"鼓鼙之聲,既喧于故裡;節麾之重,再耀于雄藩。" 此處的"節麾"即指節度使的權柄标志。
代指軍權或統帥身份
"節麾"常借指軍事指揮權或持有該權力的将領。明代《英烈傳》第五十回:"今江南已定,河南亦平… 節麾所指,孰不欽承。" 此處"節麾"即指朱元璋的軍事權威。清代趙翼《陔餘叢考》亦載:"唐制,節度使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故稱節麾。"
引申為開府建衙的儀仗
因節度使出行時以符節和旌旗為儀仗,"節麾"亦引申指高級武将的儀衛制度。如宋代《事物紀原》載:"節麾之設,自唐始盛,為方鎮威儀之制。"
文化内涵
"節麾"濃縮了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信物授權+視覺指揮"的雙重權力體系。符節(節)作為君權象征,需與戰場指揮工具(麾)結合使用,反映了中央集權與軍事實踐的統一性。這一概念常見于唐宋文獻,尤與節度使制度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來源
“節麾”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符節與令旗的合稱
指古代朝廷授予軍事統帥的符節(調兵憑證)和令旗(指揮标志),象征兵權。例如,宋代王安石在《賀韓魏公啟》中寫道:“兼兩鎮之節麾,備三公之典策”,表明“節麾”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征。
引申為對将領的敬稱
因“節麾”代表軍事指揮權,後衍生為對掌兵權者的尊稱。清代昭槤在《嘯亭雜錄》中提到官員書信中“依侍節麾,俾供驅策”,即用此意。
“節麾”既指實物信物,也代指軍事統帥,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古典文學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含義。
八隣陛下博聞彊志參慮蟬吟馳敺欻歙杵臼骢馬郞大論旦兒大項調審方州帆帏犯違沸湯風媚奮怒奮訊蓋過高齡縆(緪、絚)貫虹黑龊龊黃貝阛阓濩泚交哄鏡徹斤墨金掌脊椎動物炕枕瞭樓碌碌無為梅蘇丸冥思泌尿系統南書房黏糊曝芹淺盡踆踆羣然日符生産合作社升泰設主順時施宜輸謝嘶酸素構縮錫泰壇頽弛銜稱相與一口險谒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