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朝廷授予大将的符節和令旗。 宋 王安石 《賀韓魏公啟》:“兼兩鎮之節麾,備三公之典策。” 清 曼殊室主人 《班定遠平西域》第二幕:“朕今特舉行軍旗親授式,以重使命,卿請前席祗受節麾呀!”
(2).用為對職掌兵權者的敬稱。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朱白泉獄中上百朱二公書》:“其與 百制府 書雲:‘…… 額 自上去九月,接奉恩命,調任 江 巡,依侍節麾,俾供驅策。’”
“節麾”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符節與令旗的合稱
指古代朝廷授予軍事統帥的符節(調兵憑證)和令旗(指揮标志),象征兵權。例如,宋代王安石在《賀韓魏公啟》中寫道:“兼兩鎮之節麾,備三公之典策”,表明“節麾”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征。
引申為對将領的敬稱
因“節麾”代表軍事指揮權,後衍生為對掌兵權者的尊稱。清代昭槤在《嘯亭雜錄》中提到官員書信中“依侍節麾,俾供驅策”,即用此意。
“節麾”既指實物信物,也代指軍事統帥,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古典文學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具體含義。
《節麾》(jié hu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節麾》分别由「節」和「麾」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節」部分的拆分部首是「月」,由五個筆畫組成;「麾」部分的拆分部首是「鹿」,由十三個筆畫組成。
《節麾》是一種漢字組合形成的詞語,其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文獻。在繁體字中,「節」的寫法為「節」,「麾」的寫法為「麑」。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節」的寫法為「巾刀」,而「麾」的寫法為「巾鹿」。
這個國家的軍隊很有紀律,士兵們都嚴格遵守軍事法規,始終守着不可動搖的節麾。
與「節麾」相關的組詞有「節制」、「麾下」。
與「節麾」近義的詞語有「紀律」、「規矩」。
與「節麾」反義的詞語有「放縱」、「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