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辟惡的意思、辟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辟惡的解釋

(1).祛除瘟病。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一》:“ 卓 使郎中令 王儒 進酖於王,曰:‘服藥可以辟惡。’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爾。’” 清 吳偉業 《繭虎》詩:“ 越 巫辟惡鏤金勝, 漢 将擒生畫玉臺。”

(2).祛除惡氣。 南朝 梁簡文帝 《筝賦》:“影入著衣鏡,裙含辟惡香。”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高樓紅粉,仍定魯魚之文;辟惡生香,聊防羽陵之蠹。” 唐 陸龜蒙 《采藥賦》:“南國佳人,佩生香辟惡。”

(3).祛邪避災。 晉 葛洪 《神仙傳·老子》:“所出度世之法:丸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歷藏行氣,鍊形消災,辟惡治鬼,養性絶穀,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書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記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辟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驅除、避開邪祟、災禍或不祥之物。它體現了古人趨吉避兇、追求安康的心理訴求和相應的實踐手段。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與應用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字面釋義與核心含義

二、 文化内涵與具體應用

“辟惡”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中國古代的巫術、宗教、醫藥和民俗傳統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宗教與巫術層面:

    • 驅邪禳災: 通過特定的儀式、符咒、法器(如桃木劍、八卦鏡)或巫師的作法來驅逐邪祟、鬼魅,避免其帶來疾病或厄運。這在道教、民間信仰中尤為常見。
    • 祭祀與禁忌: 在特定時節(如端午、除夕)或場合(如喪葬、動土)舉行祭祀活動或遵守禁忌,以辟除惡氣、祈求平安。例如,端午節懸挂菖蒲、艾草被認為有辟惡驅邪的作用。(來源:《中國民俗文化大觀》相關民俗條目)
  2. 醫藥與養生層面:

    • 藥物避穢: 古人認為某些天然藥物或香料具有特殊的“辟惡”功效。它們或因其氣味(芳香化濁),或因其藥性(清熱解毒),被用來預防疾病、驅除疫氣。
      • 芳香辟穢: 如佩戴裝有菖蒲、艾葉、蒼術、白芷、雄黃等藥材的香囊(古稱“容臭”或“香包”),或焚燒艾草、檀香、沉香等,利用其揮發性成分淨化空氣,驅趕蚊蟲,預防時疫(傳染病)。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多處記載此類藥物的“辟惡氣”、“辟瘟疫”功效。(來源:李時珍《本草綱目》相關藥物條目)
      • 内服避疫: 飲用特定藥酒(如雄黃酒、菖蒲酒)或在特定時節食用特定食物(如大蒜),也被認為有辟惡解毒的作用。
    • 環境消毒: 用石灰、草藥水等灑掃環境,以辟除污穢、預防疾病傳播。
  3. 日常生活與器物層面:

    • 佩戴飾物: 佩戴被認為具有靈力的物品,如玉器(“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被認為可辟邪)、桃木制品、虎爪、銅錢(如“五帝錢”)等,以求辟除惡煞、保佑平安。
    • 使用特定器物: 在建築(如門楣挂鏡)、交通工具(如船頭畫“鸱吻”)、衣物(如小孩穿虎頭鞋)上使用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或物品來辟惡。
    • 命名與文字: 給孩子起帶有“辟邪”、“去病”、“保安”等寓意的名字,或在門上張貼寫有“辟惡”字樣的符咒、門神畫像。

三、 現代理解與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辟惡”一詞的直接使用頻率降低,但其核心思想仍有體現:


“辟惡”是一個承載着豐富文化信息的古語詞彙,意指驅除邪惡、災禍與不祥。它貫穿于中國古代的宗教信仰、醫療實踐和日常生活習俗之中,主要通過宗教儀式、藥物應用(尤其是芳香類藥材)、佩戴靈物、遵守禁忌等方式來實現。其背後反映了人類對健康、平安的永恒追求和對未知力量的敬畏與應對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辟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及例證如下:

1.祛除瘟病

指通過藥物或儀式驅除疫病。例如:

2.祛除惡氣

指消除污穢或不祥之氣,常見于古代生活場景:

3.祛邪避災

涉及宗教或玄學層面的驅邪行為:

現代關聯與應用

在傳統習俗中,“辟惡”思想延續至今,例如三伏天通過飲食調理(如食用生姜、綠豆)祛濕避暑,體現了對“辟惡”内涵的實踐。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例證與民俗實踐,需注意不同語境下詞義的側重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其生白雲山班門弄斧本月變嫌标首常年累月刬舊謀新攙越騁光晨兢夕厲丑诋創殘詞禁從甥篡辭大義德信鍛鍊梵花高讓咯嘣公币豪麄肩排嬌倩經濟規律極情極視救乏急戰均壹疽腫開帳诳瞞寬樂辣燥勒面芼羹毷氉男德炮簾偏墜仆禦乾急乞外起移羣紀攘善日及施屠順聲騰告峂峪村投金托諸空言完治哇塞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