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罰殛的意思、罰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罰殛的解釋

亦作“ 罰極 ”。誅戮。《書·多方》:“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 陸德明 釋文:“殛,本又作極。”《詩·魯頌·閟宮》“緻天之屆” 漢 鄭玄 箋:“屆,極也。天所以罰極 紂 。”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如其寸衷有昧,徇人賄託,廢棄真才,神靈有知,允當罰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罰殛”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通常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一、基本釋義

“罰”指懲戒、責處,“殛”原義為誅殺、流放。二字組合後,“罰殛”表示嚴厲的刑罰或終極懲治,常帶有天道報應或神罰色彩。《尚書·湯誓》有“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的記載,間接體現古代對“天罰”類概念的敬畏。

二、詞源與用法

  1. 語源依據:該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其中“賊刑”即包含誅殺之意,後衍生出“罰殛”的用法。
  2. 文獻例證:如《詩經·魯頌·閟宮》“緻天之罰殛”,描述上天降罰以懲戒惡行,強調超自然力量的審判屬性。

三、近義辨析

與“誅戮”“刑戮”等詞相比,“罰殛”更側重因果報應的必然性,如《墨子·明鬼》言“鬼神之罰殛,不可為富貴衆強、勇力強武”,突出其不可規避性。

四、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該詞偶見于學術著作或文學作品,用以形容極重的道德譴責或曆史批判,例如“逆天而行者終遭罰殛”的比喻表述。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中國哲學大辭典》)

網絡擴展解釋

“罰殛”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罰殛”讀作fá jí,意為誅戮,即通過嚴厲的刑罰(如處決)進行懲處。該詞由“罰”(懲罰)和“殛”(殺死)組合而成,強調極重的刑罰,常見于古代文獻。

出處與引證

  1. 《尚書·多方》記載:“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 此處的“罰殛”指對違背天命者的嚴懲。
  2. 漢代鄭玄在注解《詩經·魯頌·閟宮》時,提到“天所以罰極纣”,進一步印證其“天罰誅殺”的含義。
  3. 清代陳康祺在《郎潛紀聞》中寫道:“允當罰殛”,形容對徇私枉法者的終極懲處。

用法與例句

補充說明

“殛”在單獨使用時也指“誅殺”,如《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殛,誅也”。由于“罰殛”帶有強烈的古典色彩,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創作。

别人正在浏覽...

阿殿白筆拜折逼撥賓将承賓傳草麤粉翠羽蓋道契大小年颠倒乾坤獨不見堵塞漏卮飛霜蜂出泉流哽咽過犯過身蠱冶杭杭洪幫肓膜昏庸無道翦髻訣箓渴心生塵缂繡蠟紅爛腐爛羊頭臨海麥子門畿命關齧臂之好蓬戶片面偏癱披發入山求通熱鬧三千威儀三宅師楷詩體首計衰齒黍臛淑身私志宿慮宿肉同舟共命推糾塗徑僞撰鄉調鸮王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