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離開俗世而隱居。 明 王世貞 《綱鑒會纂·後漢紀》:“汝欲取 蜀 ,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天下也。”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吾其披髮入山,不復問人間事乎!” 鄭振铎 《黃公俊之最後》七:“披髮入山,不問世事。”
“披發入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指離開世俗社會,隱居山林,表達對塵世的疏離與歸隱自然的志向。
字面釋義
字面意為“披散頭發進入山中”,形容隱居者不修邊幅、遠離俗世的狀态。古人認為披發是隱士的典型形象,象征不拘禮法、回歸自然。
引申内涵
該詞多用于表達因對現實失望或追求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的行為,帶有淡泊名利、超脫世俗的意味。
注意差異
需注意與部分非主流解釋(如提到的“形容膽識過人”)區分,後者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主流釋義均指向隱居避世。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等來源。
“披發入山”這個詞來源于《左傳·僖公七年》:“申子胥披發入山。”意為申子胥剃發蓄發後入山修煉。以下是對該詞的詳細解析。
“披發入山”指的是離開塵世喧嚣,進入深山修行的意思,也可以引申為遠離紛擾,專心修煉自我的意境。
“披發入山”的拆分部首為手部首和發部首,手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發部首表示與發髻有關。它的總筆畫數為14。
“披發入山”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典籍《左傳》,其中記載了申子胥披發入山的故事。申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被欺負、辱罵而選擇剃發入山修煉,最終輔佐楚國振興,立下了赫赫戰功。
“披發入山”的繁體字為「披髮入山」。
古時候,“披發入山”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披”字部首為“衣”,“發”字部首為“髟”,而“入山”當中的“入”字為全寫,也即「披衣髟入山」。
1. 他心靈疲憊,決定披發入山,遠離喧嚣。
2. 這位年輕藝術家通過披發入山,尋找到了真正的創作靈感。
1. 修行入山:指修行者進入深山修煉的意思。
2. 靜心入山:指遠離凡塵的喧嚣,心靜地進入深山修煉。
3. 獨行入山:指獨自一人進入深山修行。
沐浴山林、尋幽訪勝、山居靜修。
鬧市喧嚣、紅塵俗世、東奔西走。
通過以上解析,我們了解到“披發入山”是指離開喧嚣塵世,進入深山修行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手部首和發部首,總筆畫數為14。它來源于古代典籍《左傳》中申子胥披發入山的故事。在古時候,它的寫法為「披衣髟入山」。一些相關的組詞有“修行入山”、“靜心入山”和“獨行入山”等。近義詞有“沐浴山林”、“尋幽訪勝”和“山居靜修”,反義詞有“鬧市喧嚣”、“紅塵俗世”和“東奔西走”。【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