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求通的意思、求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求通的解釋

(1).謀求顯達。《莊子·秋水》:“ 孔子 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

(2).謂拜見主人時,請管門人通報姓名。《後漢書·丁鴻傳》:“今大将軍雖欲勑身自約,不敢僭差,然而天下遠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辭,求通待報,雖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數十日。”《資治通鑒·漢和帝永元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求通者,求通名也。”

(3).請求通使往來。 明 徐祯卿 《翦勝野聞》:“餘嘗見 倭國 求通,表文曰:‘臣聞三皇立位,五帝禪權,豈謂中華之有主,焉知夷狄之無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求通"是漢語中由"求"與"通"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拆解為:

一、詞性分解

  1. "求"為動詞,本義指探索、尋求,《說文解字》釋為"索也",現代引申為追求、要求等義(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
  2. "通"作動詞時指貫通、通達,《爾雅·釋诂》注"達也",作形容詞則含全面、透徹之義(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二、複合詞義項 在構詞法中,"求通"形成遞進式複合結構,具體包含: • 基本義:謀求通達。《周易·系辭下》"窮則變,變則通"為此義哲學依據(來源: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校訂本)。 • 引申義:

  1. 追求通曉:如"求通知變"指追求通曉規律與變化
  2. 謀求溝通:如"上下求通"指建立交流渠道
  3. 探求通解:如"數學求通"指尋求通用解法

三、語義演變 該詞在曆時演變中呈現詞性擴展軌迹: • 先秦典籍多作動詞短語(求+通) • 漢代始凝固為複合動詞 • 唐宋時期衍生出形容詞用法(如"思理求通")

四、語境應用差異 在具體語境中,語義側重點有所不同:

  1. 學術領域強調"通曉"義(如章學誠《文史通義》)
  2. 社交場景側重"溝通"義(如《顔氏家訓》)
  3. 哲學範疇突出"通達"義(如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五、近義辨析 與"求達"相比: • "求通"強調過程貫通性 • "求達"注重結果實現性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2018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求通”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謀求顯達
    出自《莊子·秋水》:“孔子曰:‘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指追求仕途通達或人生成就,強調對機遇的渴望。

  2. 拜見時請人通報
    源自《後漢書·丁鴻傳》記載的禮儀場景,指訪客請求門房向主人傳達姓名,屬于古代社交禮節。

  3. 請求通使往來
    多用于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場景,例如明代徐祯卿記載的倭國請求與中國通使的案例。

二、延伸與補充

三、使用建議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3、9的原始文獻引述。

别人正在浏覽...

愛恤寶尺不德不足興嘈鬧谄巧澈底持觞穿崩春畫除正鬥宿訛替飛升風風火火風害分重幹幹翼翼宮槐觀念藝術關堡果就衡栿駕跨徼榮積怠疥駱駝抗古曠惰诳呼牢甲利兵亂墜天花羅鉗吉網麻屦貓竹禡牙渺慮冥雪摹搨男事虐疾偏政切瑳琢磨輕溜肉醢柔慎軟話溽暑撒诳聲欬逝日姼姼斯拉夫字母松塔胎鰕啼妝違歡下道齊桓香燈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