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塗逕 ”。道路;路徑。《列子·楊朱》:“及其遊也,雖山川阻險,塗逕修遠,無不必之,猶人之行咫步也。”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至於 墨子 之論,不能非也,但其張刑網,開塗徑,浹人事,備王道,不能曲述耳。” 羅惇曧 《文學源流》:“然《左氏》雄才,文章千古,上揖 三代 ,下啟百世,闢編年之塗徑,為史家之導師。”
"塗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書面語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本義
指具體的道路、路徑,尤指鄉間小道或未經修整的泥路。《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5卷第1123頁)釋為:"泥濘的小路",如清代文獻《聊齋志異·嬰甯》中"門前皆綠柳,牆内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意甚樂其幽杳,遂過小橋,叩其門,則門内石徑曲折,塗徑皆落花"。
引申義
比喻方法、途徑或門路,與"途徑"意義相近。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328頁)注明其可表"達到目的的路徑",例如:"他通過學術研究的塗徑獲得了業界認可"。
二、字形與語義演變
"塗"通"塗",本義為泥(《說文解字》:"塗,泥也"),後引申為道路(如《論語·陽貨》"遇諸塗");"徑"指小路(《說文解字》:"徑,步道也")。二字組合後,既保留具體道路義,又衍生抽象方法義,這一演變符合漢語雙音詞從具象到抽象的發展規律(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4年)。
三、現代使用建議
當代語境中,"塗徑"屬書面語,日常表達更常用"途徑"。但在文學創作或學術論述中,使用"塗徑"可增強文雅意蘊,如:"探索傳統文化傳承的新塗徑"(仿《光明日報》文化評論句式)。
參考來源
“塗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具體的道路或路徑,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
作為成語使用時,比喻人生經驗積累後越發順利,強調熟能生巧的過程。例如:
注:現代語境中該詞使用較少,多出現在古文或學術讨論中。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百障寶身标特塵間弛刑徒大漢族主義大君子鼎彜東海逝波東山複起萼片泛霞肥厚鳳庭遘際管頭龜筒哈號好酒貪杯核武器華爾街畫翚見得家屬樓濟公傳驚羨金壺道人矜強克日憀悢麗象掄選漉魚綿麗摩爾濃度蜺霧剽竊批亢擣虛撲漉傾隤筌魚屈臨屈聲肉燈台儒道上無片瓦,下無卓錐煽亂折腳铛剩有識趣適逸隋圜騰踏湍濑望風承旨溫厚烏榄無謂下帏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