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策的意思、發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策的解釋

(1).發出策問。古 * 試把試題寫在策上,令應試者作答,稱為策問,簡稱策。《漢書·公孫弘傳》:“上乃使 朱買臣 等難 弘 置 朔方 之便。發十策, 弘 不得一。” 顔師古 注:“言其利害十條, 弘 無以應之。”《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元年》:“主文者侍中 劉霄 ,故 遼 官,降於 金 ,憤 宋 助伐 金 ,發策,問 宋上皇 無道, 少帝 失信,舉人承風旨,極口詆毀。”

(2).指所發出的策問。《宋史·道學傳二·尹焞》:“嘗應舉,發策有誅 元祐 諸臣議……不對而出。”

(3).發動策劃。《後漢書·郅恽傳》:“方今鎮、歲、熒惑并在 漢 分翼、軫之域,去而復來, 漢 必再受命,福歸有德。如有順天發策者,必成大功。”

(4).撥動占卦用的蓍草。指占卜。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故太蔔、太祝,共居宮府之中,鑄言必堅,發策尤秘,敷陳古往之訓,調劑窮變之局,世説有本,取信自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策”的漢語詞典釋義

“發策”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含義需結合古代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該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動詞:發布策問考題

指古代科舉或考察中,由主考官拟定并公布以策論形式為主的試題。


二、動詞:提出策略或計謀

引申為制定、陳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謀略,強調主動謀劃的行為。


三、相關辨析

  1. 與“對策”的區别:

    “發策”側重考題的發布行為(考官角度),而“對策”指應試者的應答内容(考生角度)。

  2. 現代使用場景:

    當代多見于曆史研究、古籍解讀或成語引用(如“發策決科”),日常口語中已罕用。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2版)
  3.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三版)
  4. 《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魏源《默觚·治篇》(清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發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 發出策問(古代考試形式)
    指古代科舉或考試中,主考官将試題寫在“策”(竹簡或木簡)上,讓考生作答。例如《漢書·公孫弘傳》記載,漢武帝曾通過“發十策”考察官員能力。宋代《宋史》中也提到尹焞因不滿試題内容而拒答的典故。

  2. 指代試題本身
    引申為考試中發出的題目内容。如《宋史·道學傳》提到考生因“發策有誅元祐諸臣議”而選擇棄考,這裡的“發策”即指試題。

  3. 發動策劃
    用于描述謀略或行動的籌劃。例如《後漢書·郅恽傳》中“順天發策者,必成大功”,強調通過占卜順應天意來策劃大事。

  4. 占卜行為
    古代指撥動蓍草進行占卜,屬于預測吉兇的方術。這一用法在《後漢書》等文獻中可見。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描述古代科舉、謀略策劃或占卜活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時需注意其多義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宋史》等史書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比天高踣銕彩錯蒼垠馳意初出茅廬憺憺彫服丁漕陡削督催撫遇負職幹辣辣館驿鹳子鼓掇酣湑昊蒼黑綠轟笑畫符念咒黃犬音畫帷慧根慧火互相推诿家拜奸宄建章宮賈售即此棘棗檻獸撈摝螟蜅木尺畮鐘鳑頭偏桃剽裂拼花地闆強占曲意若崩厥角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上訴省略衰穨吮吸束手受斃死胔算卦天竺團扁獻策閑缺消花攜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