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ia] 我國古代稱印度
(1). 印度 的古稱。古伊朗語hindukahindukh音譯。《後漢書·西域傳·天竺》:“ 天竺國 一名 身毒 ,在 月氏 之東南數千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 天竺 之稱,異議糾紛,舊雲 身毒 ,或曰 賢豆 。今從正音,宜雲 印度 。”
(2).山峰名。亦為寺名。在 浙江 杭州市 靈隱山 飛來峰 之南。 唐 白居易 《答客問杭州》詩:“山名 天竺 堆青黛,湖號 錢塘 寫緑油。”山上有上、中、下三 天竺寺 。 上天竺寺 , 五代 後晉 天福 間建, 吳越 錢俶 改建號 天竺觀音看經院 ; 中天竺寺 , 宋 太平興國 元年 吳越王 建,號 崇壽院 ; 下天竺寺 , 隋 開皇 中就 晉 慧理 翻經院 改建。 唐 李白 《送崔十二遊天竺寺》詩,即指 下天竺寺 。
“天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古代印度的别稱
“天竺”是漢唐時期對印度的音譯稱謂,源自古伊朗語“Hinduka”的音譯。曆史上不同文獻中亦譯作“身毒”“賢豆”等,如《史記·大宛傳》最早記載為“身毒”,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統一使用“天竺”。
地理範圍
廣義上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即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例如,玄奘取經的“西天”即指天竺,而1947年前印度與巴基斯坦尚未分治。
地理名稱
浙江杭州靈隱山有“天竺山”,附近分為上、中、下三天竺寺,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天竺”入詩。
植物名稱(較少見)
某些文獻提到“天竺”指樟科植物大葉天竺桂,但此用法非主流,多見于地方性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西域傳》《大唐西域記》等古籍,或查閱杭州天竺山相關史料。
天竺,是指印度的古代稱呼,也泛指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在古代,中國人對于印度文化和民族的稱呼就是“天竺”,相當于現在的“印度”。
天竺的“天”字屬于部首“一”,共一筆;竺的“竹”字屬于部首“竹”,共六筆。
“天竺”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天之方中》,是古代中國與印度交流的産物。在繁體字中,“竺”字的右邊多加上一個“木”字,形成“竹”字的繁體形态。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對于“天竺”的書寫方式也有多種不同形态。最早的古代形态為甲骨文,後來逐漸演變為金文、隸書等。具體寫法因時代和書寫風格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1. 古代中國人對于印度的稱呼為“天竺”。
2. 他們從天竺買來了一批名貴的絲綢。
組詞:天竺鼠、天竺葵、天竺梅。
近義詞:印度、錫蘭、瞻拜。
反義詞:中原、華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