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竺的意思、天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竺的解釋

[India] 我國古代稱印度

詳細解釋

(1). 印度 的古稱。古伊朗語hindukahindukh音譯。《後漢書·西域傳·天竺》:“ 天竺國 一名 身毒 ,在 月氏 之東南數千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 天竺 之稱,異議糾紛,舊雲 身毒 ,或曰 賢豆 。今從正音,宜雲 印度 。”

(2).山峰名。亦為寺名。在 浙江 杭州市 靈隱山 飛來峰 之南。 唐 白居易 《答客問杭州》詩:“山名 天竺 堆青黛,湖號 錢塘 寫緑油。”山上有上、中、下三 天竺寺 。 上天竺寺 , 五代 後晉 天福 間建, 吳越 錢俶 改建號 天竺觀音看經院 ; 中天竺寺 , 宋 太平興國 元年 吳越王 建,號 崇壽院 ; 下天竺寺 , 隋 開皇 中就 晉 慧理 翻經院 改建。 唐 李白 《送崔十二遊天竺寺》詩,即指 下天竺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竺是中國古代對南亞次大陸地區的稱謂,其詞義演變與中外文化交流密切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和《辭源》的釋義,該詞源于梵語"Sindhu"的音譯轉寫,經西域語言二次轉譯形成漢語稱謂,具體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考證 古代漢語對印度的稱謂存在"身毒""賢豆""天竺"等不同音譯形式。《史記·大宛列傳》最早記載西漢張骞出使西域時采用的"身毒"譯名,東漢時期佛經翻譯家支婁迦谶在《道行般若經》中首次使用"天竺"譯法,該詞形後被《後漢書·西域傳》收錄确立。

二、曆史沿革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提出"印度"新譯名後,官方文獻逐漸采用新稱。但"天竺"作為文學意象仍延續使用,宋代《太平禦覽》、明代《西遊記》等典籍持續強化該詞的文化記憶。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佛教傳播的曆史印記,《高僧傳》記載東晉法顯、唐代玄奘等求法僧的"西天取經"壯舉,使"天竺"成為佛教聖地的代稱。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畫中"張骞出使西域圖"更直觀展現了該詞的文化傳播路徑。

四、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天竺"已演變為曆史地理名詞,但仍在宗教研究(如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文學創作(如錢文忠《天竺與佛陀》等領域保持特殊文化價值,其語音流變過程被王力《漢語語音史》列為中外語言接觸典型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

“天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歸納如下:

一、核心含義

  1. 古代印度的别稱
    “天竺”是漢唐時期對印度的音譯稱謂,源自古伊朗語“Hinduka”的音譯。曆史上不同文獻中亦譯作“身毒”“賢豆”等,如《史記·大宛傳》最早記載為“身毒”,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統一使用“天竺”。

  2. 地理範圍
    廣義上包括整個印度次大陸,即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例如,玄奘取經的“西天”即指天竺,而1947年前印度與巴基斯坦尚未分治。


二、延伸含義

  1. 地理名稱
    浙江杭州靈隱山有“天竺山”,附近分為上、中、下三天竺寺,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以“天竺”入詩。

  2. 植物名稱(較少見)
    某些文獻提到“天竺”指樟科植物大葉天竺桂,但此用法非主流,多見于地方性記載。


三、文化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西域傳》《大唐西域記》等古籍,或查閱杭州天竺山相關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艾康編韋産品沖舉重審垂光純固出破處姊粗詞雕心鷹爪揲蓍草芳信垡子風駝鳳尾魚焚香膜拜改點耕人公衆投資基金挂礙閨薄蝦蟆衣和旨惶怒撶楸渾不是井戶金堂繼祀就壻就學況榮愧服郎頭絮繭連綴樓盤猛劑偏題蒲藍侵星趣禅弱不勝衣三賴草三趾山庖十二金钗失神台步探報貪青廷鞠頽衰婉娜無虧小半活小谏狎媟下雨奚丢胡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