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敦煌石窟 ”。包括古代隸屬 敦煌 境内的 莫高窟 、 西千佛洞 、 榆林窟 和 水峽口 小千佛洞 四窟。一般指 莫高窟 ,俗稱 千佛洞 。在 甘肅省 敦煌縣 鳴沙山 山麓。其處有 三界寺 ,寺旁石室千馀,壁畫、塑像(多系佛像)極多。自 東晉 迄 元 ,皆有建造。 清 光緒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于複壁中發現藏經室,内藏手寫佛經及美術作品等,極為豐富。寫本最早為 晉安帝 義熙 二年(公元406年),最晚為 宋太宗 至道 三年(公元997年),而以 唐 、 五代 的為最多。 英 人 斯坦因 、 法 人 伯希和 等先後前往,掠去大量精品。石室寫本部分業經整理印行。全國解放後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敦煌石室是漢語詞彙中專指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經洞的特定曆史稱謂。該詞由"敦煌"(古絲綢之路重鎮名)與"石室"(石窟建築)組合而成,特指1900年發現的莫高窟第17窟,該窟因保存了公元4至11世紀的五萬餘件佛教典籍、文書、絹畫等文物而聞名于世。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石室"指以天然或人工開鑿的石窟為建築形式的貯藏空間,在古代常用于存放重要典籍或宗教聖物。敦煌石室完整保存了包括《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等漢文、藏文、粟特文等多語種寫本,其文獻數量約占現存中古時期寫本文獻總量的90%以上。
敦煌研究院的考古研究顯示,該石室始建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由僧人洪辯開鑿作為禅修窟使用,至北宋時期逐漸轉變為寺院藏書庫。窟内文獻涵蓋佛教、道教、景教經典及社會經濟文書等類型,其中《唐鹹通九年金剛經》為現存最早有明确紀年的雕版印刷品。
敦煌石室是敦煌地區佛教石窟群的統稱,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敦煌石室廣義指敦煌境内的四大石窟群,包括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峽口小千佛洞。狹義上常特指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現存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
該詞常被比喻為珍貴文化遺産或知識寶庫,象征曆史與文明的積澱。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石窟分布或敦煌學研究,可參考敦煌研究院等權威機構資料。
安豫白紛變褊柴市節春深賜筆淙淙辏積丹冥點湯雕衰二鴻芳草風覽風質附攀棺木丱女晃曳恚目架闆教師節迹蹈颉亢徑度精爽金筋九花局域網老耋臨床麗土留精龍畫竿密訪模拟末梢頭牧放拿糖作醋鳥市泡泡沛廷疲薾平流潛遯輕悍诠言确核染翰撒谷豆撒子上書慎秘沈研霜榦送放陶铄佗年王化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