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霜幹 ”。
“霜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霜榦”同“霜幹”,指傲霜挺立的樹幹,多用于形容松柏等耐寒樹木在嚴冬中依然蒼勁挺拔的姿态。例如:
該詞常被賦予堅韌、高潔的寓意,通過樹木在風霜中屹立不倒的形象,暗喻人的品格剛毅不屈。明代文獻《酌中志》中提到的“霜榦虬枝”,即是以古松的形态象征精神氣節。
需注意,“霜幹”在部分方言中可能指物體表面的白色霜狀粉末(如“柿霜”),但此含義與“霜榦”的文學意象無關。
霜榦(shuāng g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符組成。下面将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霜榦的拆分部首是雨,雨字是第五個部首。它的筆畫數是16畫,其中雨部3畫,榦部13畫。
霜榦的來源可以分為兩部分。霜字指的是冬天寒冷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的冰晶,榦字指的是木材上較粗的枝幹。将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霜榦,寓意着冬天寒冷時,樹上的枝幹會被霜覆蓋。
在繁體字中,霜榦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霜榦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
1. 冬天的早晨,霜榦上的霜結成了晶瑩的白色珠子。
2. 寒冷的空氣中,霜榦上的霜花熠熠生輝。
霜天、榦材、枝梧霜、楠榦等
霜柄、霜凍、榦木、榦幹等
霧、枝細、滑榦、冰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