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疲苶 ”。1.困憊。 南朝 宋 謝靈運 《過始甯墅》詩:“緇磷謝清曠,疲薾慙貞堅。” 唐 杜甫 《八哀詩·故司徒李公光弼》:“疲苶竟何人,灑涕 巴 東峽。” 宋 司馬光 《夏夜》詩:“欹傾依曲幾,暫爾蘇疲苶。” 缪荃孫 《藝風堂友朋書劄·袁昶二七》:“弟二月中,病怔忡少寐,近餌 陳比部 藥,稍愈。然疲苶不能應務。”
(2).不振作,無生氣。 唐 皮日休 《二遊詩·任詩》:“以斯為思慮,吾道寧疲薾。” 明 胡應麟 《詩薮·近體上》:“然皆五言獨造,至七言俱疲薾不振矣。” 清 王夫之 《薑齋詩話》卷下:“非有紅爐點雪之襟宇,則方欲馳騁,忽爾蹇躓;意在矜莊,祗成疲苶。”
疲薾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疲弱萎靡”,常用于描述人體力衰竭、精神不振的狀态。從《漢語大詞典》的釋義來看,該詞由“疲”與“薾”二字複合構成,其中“疲”表疲倦,“薾”原指草木枯萎下垂,引申為衰敗無力,二者疊加強化了衰弱萎頓的意象。
從文獻用例角度分析,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典籍。例如《後漢書·張衡傳》中“疲薾不振”的表述,生動刻畫了國家因長期戰亂導緻民力耗竭、社會衰微的境況(《後漢書》卷五十九)。唐代韓愈在《上李尚書書》中亦用“筋骸疲薾”形容身體勞損後的虛弱狀态,印證了該詞在醫學與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實際應用。
對比近義詞可以發現,“疲薾”與“疲憊”“疲倦”等詞存在程度差異。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釋,“疲薾”特指因長期消耗導緻的深度衰弱,常伴有肌體功能衰退特征,較之普通疲勞更具病理學色彩(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這種精準的語義分層,體現了漢語詞彙系統的表意豐富性。
“疲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含義
由“疲”和“薾”組成,表示極度疲勞、精神不振的狀态。其中“疲”指身體或精神的勞累,“薾”本義為花繁盛,但在此引申為“疲困的樣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因長期勞累、壓力或疾病導緻的身心俱疲,例如:“連年征戰,士卒疲薾”“案牍勞形,令人疲薾”。
近義詞辨析
注意發音
部分資料誤标為“pí bèi”,但“薾”正确讀音為ěr,因此應讀作pí ěr。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詞彙(如“疲瘵”“疲勚”)的具體用法,可查閱古籍或權威詞典。
傲誕百畦剝啄巴渝舞變幻無常冰鑒步快常客陳琳檄晨鐘從此往後東莊圖蠹民梗政而降惡少煩疑豐碑芬藴粉藻戈劍孤吟好事天悭黑理徽祖獲鹵火撚,火撚兒嬌軟稽拜空穴來風快適耒子烈精劣質領裌臝行鹿皮漫胡纓眉蛾蜜柑磨螘南劍三先生凝凝朋嘯品嘗官強果潛匿七打八起事十六羅漢石甗孰視歲夕歎觀止往誨違天害理溫誠譕臣烏麻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