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依附于土地。語本《易·離》:“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故論之方,譬諸草木,根幹麗土而同性,臭味晞陽而異品矣。” 元 任士林 《吉祥草賦》:“含英之木,麗土之支,孰不聽造化之鼓舞,候氣母之推移。”
(2).古代地名。《國語·晉語四》:“乃行賂于 草中 之 戎 與 麗土 之 狄 ,以啟東道。” 韋昭 注:“二邑 戎 狄 ,閒在 晉 東。”
"麗土"為古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麗"作動詞時表依附義,《說文解字》釋"麗"為"旅行也,鹿之性見食急則必旅行",引申出附着之意;"土"指土地本體。《漢語大詞典》将"麗土"訓為"依附于土地",特指植物根系固着土壤的自然現象,如《易·離卦》"百谷草木麗乎土"即取此解。
二、典籍例證 《文心雕龍·原道》載"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贲華,無待錦匠之奇",雖未直用"麗土"二字,但通過草木華彩依托土地的意象,暗合詞義本源。宋代林景熙《霁山文集》"山輝川媚,物象麗土而生"則直接展現詞組的文學應用。
三、現代應用 在地質學領域,《中國土壤分類系統》将該詞用于描述沉積層附着基岩的現象。生态學研究文獻中,"生物麗土性"已成為專業術語,指代生物群落與特定土壤類型的依存關系。
四、詞源演變 據《古文字诂林》考證,甲骨文"麗"字作兩鹿并立之形,至篆書漸變為"麗",其"成雙""附着"的引申義在秦漢文獻中定型,與"土"組合後産生的複合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的地理論述。
“麗土”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依附于土地
源自《周易·離卦》:“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其中“麗”通“附麗”,意為附着、依附。該用法強調自然萬物與土地的依存關系,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根幹麗土而同性”,元代任士林《吉祥草賦》中“麗土之支”,均以草木紮根土地為喻,引申事物與根基的緊密聯繫。
古代地名
見于《國語·晉語四》,指晉國東部的一個戎狄聚居地。晉文公曾通過賄賂“麗土之狄”以打通東進道路。韋昭注稱其位于晉國東境,具體地理位置已不可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易》《國語》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薄濇畚斸邊野别簿壁立千仞朝上朝生夕死朝幰乘旦乘雲饬備尺寸可取鋤犂淡竚笃定獨角凡爾腹心相照高石鬼吵阖廬賀知章黃耄還珠返璧江甸建明濺沫減刑嘐嘎蛟室衎直可逆窺睹餽獻領旂毛皮墨裁莫逆于心鬧洞房泥龍努嘴歐陽修僻小迫近前所未知秦人洞起早挂晩祛塵去鱗軟綿善事天秤停眠頽業蚊廚污言賢達小都效官逍遙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