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蹟蹈”。重複走過的路。《淮南子·本經訓》:“接徑歷遠,直道夷險,終日馳騖而無蹟蹈之患。”
迹蹈,漢語複合詞,由“迹”與“蹈”二字構成,其含義可從字源及文獻用例中析解:
字義解析
“迹”本指足迹、痕迹,《說文解字》釋為“步處也”,引申為行為、功業;“蹈”原義為踩踏,《禮記·樂記》注“踐也”,後衍生出遵循、實行之義。二字合稱,表“循前人足迹而行”,強調對既有行為或思想的繼承與實踐。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漢語,如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載“迹蹈聖賢,心追仁義”,指效法聖賢的德行準則。現代漢語中漸趨罕用,偶現于哲學、曆史類文本,如《中國思想史綱》提及“迹蹈傳統,不逾矩矱”,喻指遵循文化傳統。
引申内涵
含褒貶雙關:正面指承襲典範,如“迹蹈先哲”;負面則含因循守舊之貶義,如“迹蹈陳規,難創新機”(《漢語大詞典》用例)。
“迹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詞義
指重複走過的路,即沿着前人留下的足迹行走。該詞由“迹”(足迹、痕迹)和“蹈”(踩踏)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踏着舊迹行走”。
出處與語境
源自《淮南子·本經訓》:“接徑曆遠,直道夷險,終日馳骛而無迹蹈之患。”此句描述道路平坦通暢,終日奔馬也不會因重複踩踏舊路而産生隱患。
詞性結構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注釋或文言文研究,屬于生僻詞彙。其含義更接近“因循守舊”的隱喻,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淮南子》原文背景或相關詞語辨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拔了蘿蔔地皮寬别出心裁彩棚稱功馳擲儲存出份子垂拱而治觸手粗酒誕鋪底績頓遞酒飛箝腹臆咯崩冠軍賽國尉和氣子後起怳惚歡昵隳損或體接談靜郭君勁射積善局舊态複萌粔籹礦硐苦空苦悶量數寮位吏門零雀裡社六宮粉黛民富國強磨磨蹭蹭墨突囊齎餒稿泙泙皮膠牆粉奇怪趨攀傷氣聲聲氣氣社鼠受看壽水隨直田契天識土系外作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