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牲畜放到草地裡吃草和活動。《舊唐書·憲宗紀上》:“乙卯,畿内軍鎮牧放,駙馬貴族略獲,并不得帶兵仗,恐雜盜也。” 宋 曾鞏 《青雲亭閑坐》詩:“牧放手幽鞭,耕鋤躬瘦隴。” 郝斯力汗 《阿吾勒的春天》二:“他對自己牧放的每隻牲畜知道得就像自己的十個手指頭一樣。”
“牧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将牲畜驅趕到草地或其他自然環境中自由吃草、活動,屬于畜牧業中的常見行為。例如:“牧放牛羊”即表示放養牛群和羊群。
該詞最早見于《舊唐書》,描述唐代對軍鎮牧放牲畜的管理規定:“畿内軍鎮牧放,驸馬貴族略獲,并不得帶兵仗,恐雜盜也。”。宋代曾鞏的詩句“牧放手幽鞭,耕鋤躬瘦隴”也生動展現了農耕與放牧并行的場景。
現今多用于描述傳統畜牧業或文學作品中,例如:“他對自己牧放的每隻牲畜了如指掌。”(現代文學作品引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舊唐書》或宋代詩詞集。
牧放(mù fàng)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放牧、放養。它由“牧”和“放”兩個部分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牧(牛字旁,牛字的簡化形)首部4畫,放(攵字旁,它是由手和犬旁組成)首部4畫。
來源:牧放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它是由“牧”和“放”兩個具有獨立意義的漢字組合而成。牧是指放牧、管理禽畜的動作或者指負責管理牧場的人,放是指放任、放置的意思。所以牧放即是指放牧、放養的意思。
繁體:牧放在繁體中的寫法是「牧放」,和簡體寫法相同,在形态上沒有太大的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的漢字中,「牧放」的寫法與如今有些細微的差别,但基本上保持一緻。
例句:
1. 農民們在山坡上牧放着他們的牛羊。
2. 這些牧民把他們的牲畜牧放在草原上。
組詞:憑牧、牧工、放牧、田牧、放牧地、牧業。
近義詞:牲畜放養、放牧。
反義詞:羁絆、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