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bmit a written statement to a higher authority]∶向君主進呈書面意見;給地位高的人寫信陳述意見
上書乞骸骨。——《後漢書·張衡傳》
吾上書太夫上,譜汝諸孫中。——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give a new lesson]∶舊時指私塾先生給兒童講授新課
(1).向君主進呈書面意見。《戰國策·齊策一》:“﹝ 齊威王 ﹞乃下令:‘羣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及 絳侯 免相之國,國人上書告以為反,徵繫清室。” 唐 韓愈 《贈唐衢》詩:“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清 龔自珍 《送南歸者》詩:“布衣三十上書回,揮手 東華 事可哀。”
(2).指給地位高的人寫信。《雨花》1981年第6期:“一九七五年四月, 賀捷生 上書 毛6*主6*席 ,要求尋找 賀龍 同志遺骸,補行葬儀,訃告國人。”
(3).舊時塾師向學生講授新課。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閨塾》:“這早晚了,還不見女學生進館,卻也嬌養的緊…… 春香 ,請小姐上書。”《紅樓夢》第九回:“可巧這日 代儒 有事回家,隻留下一句七言對聯,命學生對了,明日再來上書。”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孫少爺 你背完書,就回屋睡覺去。老爺子再要上書,就說 陳奶媽 催你歇着呢!”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上書漢語 快速查詢。
上書是漢語中兼具動詞與名詞功能的複合詞,其含義隨語境變化可分為以下兩類:
古代臣子向君主進谏
指臣子以書面形式向帝王陳述意見或政策建議,常見于曆史文獻。例如《史記·商君列傳》載:“商君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乃令民徙木,民怪之,上書言不便者以千數。”
現代指向上級提交書面意見
廣義指個人或團體通過正式文書向政府、機構等提出訴求或建議。例如:“居民聯名上書環保部門,請求整治河道污染。”
古代官方文書類别
特指漢代以後下級呈遞上級的公文類型,與“奏疏”“表章”等并列,如《漢書·藝文志》分類中“上書”歸于“六藝略”。
書法臨摹範本
在書法領域,可指代名家字帖或摹寫樣本,例如:“初學者常以顔真卿《多寶塔碑》為上書,練習楷書筆法。”
參考來源
“上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向君主或上級進呈書面意見
這是最常見的用法,指臣子或百姓通過書面形式向統治者提出建議、勸谏或請求。例如:
給地位高的人寫信陳述意見
不限于君主,也可指向其他權威人士表達訴求。例如:
舊時私塾講授新課
指塾師向學生講解新課程内容。例如:
如今“上書”多用于比喻義,如民衆向政府部門提交聯名信、建議書等,延續了表達訴求的核心意義。
碧琳畢事避役弊止不露聲色地豆抖漏頓處敦仁獨卧爾雅溫文反故鳳牋封靡佛多伏魄凫趨服務台膏面棺椁顧役皓月千裡合幹後襟胡撦回答胡螓绛房降階極大極駡禁牆計取酒鈎跼蠼劇縣可吸入顆粒物淩勵裡役鸬鹚面佥明清鳴聲上下冥屋木石袍澤之誼樵戶缺唇桑梓禮三亡三足金雞沙堂失溜疏剌詩緒手印水濕外鹜務必無緖銜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