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門的意思、杜門的詳細解釋
杜門的解釋
[close the door] 閉門
光退門闾,杜門自守。——《漢書·孫光傳》
而又剪發杜門。——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詳細解釋
(1).閉門,堵門。《史記·陳丞相世家》:“ 陵 怒,謝疾免,杜門竟不朝請。” 宋 陸遊 《春晚即事》詩之三:“殘虜遊魂苗渴雨,杜門憂國復憂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夜叉國》:“夜以巨石杜門,似恐 徐 遁。” 徐遲 《祁連山下》:“西北藝術院院長跑去找她,她杜門不見。”
(2).古代 長安 城門之一。《三輔黃圖·苑囿》:“ 博望苑 在 長安 城南, 杜門 外五裡有遺址。”
詞語分解
- 杜的解釋 杜 ù 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俗稱“杜梨”,亦稱“甘棠”、“棠梨”。木材可做扁擔或刻圖章。 阻塞(?),堵塞(乮 ):杜絕。杜塞(乮 )。杜門謝客,防微杜漸。 〔杜撰〕憑自己的意思沒有根據地
- 門的解釋 門 (門) é 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門兒。門口。開門見山。 形狀或作用像門的東西:電門。 途徑,訣竅:門徑。門道兒。 舊時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現亦指一般的家庭:門第。門風
網絡擴展解釋
“杜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 讀音:dù mén。
- 釋義:指閉門、堵門,字面意為關閉門戶。例如《漢書·孫光傳》記載“光退門闾,杜門自守”,即形容人退隱或自我封閉的狀态。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中“剪發杜門”也體現了這一用法,指斷絕與外界的聯繫。
2.奇門遁甲中的含義
在奇門遁甲中,杜門是“八門”之一(休、生、傷、杜、景、死、驚、開),通于巽卦,象征閉絕不通、阻礙和困難。其特性包括:
- 吉兇屬性:中平或小兇之門,主堵塞、阻力、隱藏。
- 適用場景:宜隱身避難、防守或避免沖突;不利求財、婚嫁、出行等主動事務。
- 五行關聯:屬木,對應東南方位,常與官非、疾病、六畜災禍等兇象關聯。
3.曆史典故與用法
- 長安城門:杜門是古代長安城的城門之一,具體位置及功能因史料記載較少,多作為地理名稱出現。
- 文獻引用:除《漢書》外,《史記·陳丞相世家》中“杜門竟不朝請”也描述了一種主動隔絕外界的行為。
4.延伸象征
- 生活場景:可引申為事物發展受阻(如交通堵塞、計劃停滞)或人際關系疏離(如避世隱居)。
- 文化意象:在詩詞中常用來渲染孤寂、困境的氛圍,例如“杜門謝客”表達拒絕社交的決絕态度。
以上内容綜合了“杜門”的語言學、玄學術數及曆史文化内涵,如需進一步探讨其奇門遁甲應用或文獻案例,可參考相關典籍或專業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杜門》一詞的意思:指在家中閉門不出,不參與外界事務,以及指禁止外人進入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杜門》的部首是木,筆畫為7。
來源:《杜門》一詞來自于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晉書·月令》:“孟冬之月,稍陽升之日,日有食之,謂之月犯。月犯者,主杜門,吾子是月犯。”這裡的“杜門”指的是封閉自己的家門,不參與外界的活動,以此為月犯之事。
繁體字:《杜門》。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杜門》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如《說文解字》中将“杜門”寫作“闚”、“闚門”等。
例句:他在家中杜門不出,專心讀書。
組詞:逍遙自在、閉門思過、自閉、獨來獨往。
近義詞:閉門不出、拒人千裡、自守、遁世。
反義詞:開門迎客、外出應酬、社交、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