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禾頭上的耳狀芽蘖。 宋 司馬光 《和安之久雨》:“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須生。”參見“ 禾頭生耳 ”。
“禾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禾苗(如水稻、粟等作物)頭部生長的耳狀芽蘖,即植物在特定條件下(如多雨潮濕)産生的畸形芽體,形狀類似耳朵。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司馬光的詩作《和安之久雨》:“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須生。”,詩句中“禾耳”暗指陰雨連綿可能導緻農作物異常生長,影響收成。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農業文獻中。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将其歸類為“生僻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宋代農書或《司馬光文集》中的相關記載。
《禾耳》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稻子的穗子或者麥子的穗子。
《禾耳》的部首是“禾”,總共五筆。
《禾耳》來源于古代象形文字,并在不同的朝代逐漸演變與發展。
繁體字“禾”寫作“禾”、繁體字“耳”寫作“耳”。
在古代,禾耳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篆書時期,它們可能以更加象形化的方式寫作。
1. 田地裡的禾耳已經成熟了,可以開始收割了。
2. 他用手指着稻穗上的每一個禾耳,為我解釋着它們的奇妙之處。
3. 麥子的禾耳飽滿而黃金般的顔色,讓人看了就流口水。
禾谷、禾苗、豐禾、禾本科植物等。
穗子、鬓邊、穗穗等。
禾苗、禾本科植物的苗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