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催逼。《南齊書·周颙傳》:“竊見滂民之困,困實極矣。役命有常,祗應轉竭,蹙迫驅催,莫安其所。”
“驅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催逼,常見于古代文獻及詩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驅催”指通過外力迫使或催促,帶有強制性的意味。例如《南齊書·周颙傳》中提到:“役命有常,祗應轉竭,蹙迫驅催,莫安其所”,描述滂民(貧困百姓)因官府逼迫而困苦不堪。
在宋代詩詞中,“驅催”常被用來表達時間流逝或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文學創作時引用,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強制性内涵。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南齊書》原文或宋代詩詞集。
《驅催》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驅趕或催促的意思。它由兩個部分組成:馬(馬頭底部的長方形方塊)和崔(崔字的左半部分),共計11畫。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最早的寫法是古文體,“駑催”或“䄍催”。過去,人們通常使用簡化的字形,現在的規範字寫法是“驅催”。在繁體字中,這個詞通常寫作“驅催”。
下面是一些關于“驅催”使用的例句:
1. 把馬驅催着前進。
2. 老師不停地催他寫作業。
3. 他驅催着車子沖過終點線。
在造詞方面,有一些其他與“驅催”相關的詞彙:
1. 催促:表示敦促或加快行動的意思。例如:他不停地催促我完成工作。
2. 驅趕:表示驅逐或把人或動物趕出去的意思。例如:農民驅趕着牛群回家。
3. 逼迫:表示強迫或迫使某人做某事的意思。例如:他被逼迫做出了不想做的選擇。
相反的詞彙是“停滞”或“拖延”,意味着阻止或延遲某事發生。這些詞與“驅催”的意思相反。
總結來說,“驅催”是一個表示驅趕或催促的詞彙,以簡化的字形“驅催”為常用寫法。它的相關詞彙包括催促、驅趕和逼迫,而停滞和拖延則是它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