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軍事情報。亦指專職傳遞緊急軍情報告的人。 明 單本 《蕉帕記·陷差》:“小官今日見塘報,那 兀朮 會同 劉豫 圍住 白鹿岡 一帶了。” 明 朱國祯 《湧幢小品·塘報》:“今軍情緊急走報者,國初有刻期百戶所,後改曰塘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誓師》:“忽接塘報,本月二十一日北兵已入 淮 境。” 清 李漁 《比目魚·駭聚》:“昨日,左營裨将有塘報寄來。” 清 錢謙益 《承事郎郭君墓志銘》:“ 魏潭 至 荔川 數百裡,舉烽燧,設塘報,一夕數驚。”
(2).邸報。 明 張居正 《奉谕拟遼東賞功疏》:“該同官大學士 呂調陽 等,録示閣中題稿,并該鎮塘報,傳奉聖意,欲臣議拟處分。”《明史·陳新甲傳》:“一日,所遣職方郎 馬紹愉 以密語報, 新甲 視之置幾上。其家僮誤以為塘報也,付之抄傳。於是言路譁然。”
(3). 清 代自京至省,驿站設有塘兵,沿途接替遞送。後來發行報紙,塘報廢。
(4). 浙 東一帶賽會時,由一個化裝的孩子騎馬先行,預示賽會隊伍即将到來,稱“塘報”。 魯迅 《朝花夕拾·五猖會》:“然而記得有一回,也親見過較盛的賽會。開首是一個孩子騎馬先來,稱為‘塘報’;過了許久,‘高照’到了。”
塘報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官方文書形式,兼具軍事通報與新聞傳播功能,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塘報(táng bào)指古代通過驿站系統傳遞的緊急軍情或官方文書。
“塘”源于驿站系統中的“塘汛”(駐兵哨所),負責情報接力傳遞;“報”即上報、通報。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2年。
唐代雛形:
作為“塘騎”偵察兵的口頭軍情速報,見于《舊唐書·職官志》對邊境驿傳的記載。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明代制度化:
發展為書面公文,由兵部統一籤發。據《明會典》,需标注“飛報軍情”字樣,由驿站“晝夜須行六百裡”。
來源:萬曆《明會典》卷一百四十六。
清代新聞化:
内容擴展至災異、科舉放榜等民生信息,民間報房抄錄後形成“京報”,成為近代報紙雛形。
來源: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
塘報标志着中國古代官方信息傳遞制度的成熟,其“驿馬飛遞”模式奠定了緊急通訊系統基礎,并為後期民間新聞業提供内容來源,在傳播史上具有承啟作用。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商務印書館, 2022.
- 方漢奇. 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三版)[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
- 萬曆《明會典》[O]. 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塘報”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曆史背景和語境變化而不同,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該詞核心含義集中于軍事、行政信息傳遞,清代後功能逐漸消亡,部分含義融入民俗。建議結合具體曆史文獻或語境進一步區分其指代對象。
哀丘白雲省寶串冰言不系舟參虎常常長少陳閲大白羽導線點校點治斷頭台二乾咢酉發春翻攪富賈幹闆哽恸貴壽過時姑洗寒官黃祖翚衣嘉好簡訊交報節然饑潰雞舌香鸠雛九畡救過補阙卷冕曠日經久括撮六铢立仗馬龍曜扪診面疙瘩明細膩味拍馬溜須骠騎鋪敍乞求棄之如敝屣膳堂事寄似水如魚特異功能彤廷王顧左右而言他違離溫溫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