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姧盜”。亦作“奸盜”。1.指為非作歹、劫盜財物。《漢書·地理志下》:“ 沛 楚 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貧,而 山陽 好為姦盜。” 漢 王充 《論衡·幸偶》:“或姧盜大辟而不知,或罰贖小罪而發覺。” 戚 本《石頭記》第七三回總評:“一篇姦盜邪淫文字,反以《四子書》、《五經》、《公羊》、《穀梁》、 秦 漢 諸作起,以《太上感應篇》結,彼何心哉!”
(2).奸人盜賊。《後漢書·韓棱傳》:“ 棱 發擿姦盜,郡中震慄。” 三國 魏 阮籍 《元父賦》:“南望 春申 ,東瞻 孟嘗 ,袤界 薛邑 ,境邊 山陽 ,逆旅行舍,姦盜所藏。”《南史·王準之傳》:“威惠兼舉,姦盜屏跡,富商野次。”《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子并非奸盜之流,乃樵夫也。”
奸盜(jiān dào)是由“奸”與“盜”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既可指具體的犯罪行為,也可泛指奸邪盜竊之人。其釋義需結合曆史語境與現代用法分述如下:
“奸”的本義
指邪惡、詐僞或非法性行為。《說文解字》釋“奸”為“犯也”,引申為“私通”“欺詐”。如《左傳·莊公二年》載“奸絕我好”,即指背信棄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27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689頁)。
“盜”的本義
指竊取財物或非法占有。《說文解字》雲:“盜,私利物也。”古文獻中多與“賊”并稱,如《周禮·秋官》劃分“竊賄為盜”。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1462頁)。
合成詞“奸盜”的釋義
指“奸淫與盜竊”兩類罪行,屬嚴重刑事犯罪。如《唐律疏議·賊盜律》将“奸盜”列為“十惡”之外的重罪,需并罰。
來源:《唐律疏議》(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十九)。
除具體罪行外,亦泛指道德敗壞、行為不端之人(如“奸盜之徒”)。《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注:“奸詐偷盜;也指奸詐偷盜的人。”
法律文獻中的“奸盜”
曆代法典均将“奸”“盜”分列罪名,但常并稱以強調惡性。如《大明律·刑律》規定:“凡奸盜案,主犯加等治罪。”
來源:《中國法制史》(張晉藩主編,第211頁)。
文學作品的道德批判
古典小說常以“奸盜”喻指人性之惡。如《水浒傳》第二十四回,潘金蓮被斥為“奸盜邪淫”之典型。
來源:《水浒傳會評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10頁)。
(注:因古籍及專業辭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來源僅标注書目信息;《現代漢語詞典》線上版可參考商務印書館官網付費資源。)
“奸盜”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奸”和“盜”二字組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為非作歹、劫盜財物
指通過欺詐、偷盜等非法手段獲取財物或實施惡行。例如《漢書·地理志下》提到“山陽好為姦盜”,即描述當地盛行此類行為。
奸人盜賊
泛指邪惡之人和盜匪,如《後漢書·韓棱傳》中“棱發擿姦盜,郡中震慄”,意為懲治奸盜使地方安定。
異體寫法
亦作“姧盜”或“奸盜”,屬同義詞異形。
奸(jiān)
本義為陰險狡詐,引申為背叛國家或道德敗壞的行為,如“奸細”“奸淫”。
盜(dào)
原指偷竊(《說文解字》:“私利物也”),後擴展為劫掠,如“盜器為奸”。
文獻記載
《論衡·幸偶》以“姧盜大辟”描述嚴重罪行,強調作惡者可能逃脫懲罰;《警世通言》用“奸盜之流”指代行為不端之人。
俗語關聯
成語“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中,“奸”指奸詐之人,“盜”指偷盜者,進一步體現該詞對惡行的概括。
“奸盜”多用于古文或正式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但可通過“奸詐”“盜竊”等詞理解其内涵。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典()等工具書。
挨倚百無一失抱蛋表頭澄瀛馳翔儲兩出奇劃策辭役錢當鋪倒吊得不得颠踣怼恨多嘴多舌發日敕忿不顧身分則父宗更立雊鳴官斛官帑古典文學惶悸黃金實諱避胡蘿蔔素簡狄尖生生靳薄近弼九華玉咎繇擊棹駿才匡廓梿枷路程蔑視墨慘衣能鄙配稱清懸桑蠍三元客神到之筆十二道金牌勢傾天下數課順成泗石邃略聽審帷車桅竿無類纖路獻享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