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兆。筊,即杯筊,一種蔔具,形似兩蚌殼,投空擲之落地,觀其俯仰,以斷吉兇。古以玉為之,後來也用竹、木為之。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一:“ 太祖皇帝 微時,嘗被酒入 南京 高辛廟 ,香案有竹杯筊,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以一俯一仰為聖筊。”
“聖筊”是古代中國及部分東亞地區用于占卜吉兇的傳統器具,常見于民間信仰和宗教儀式中。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聖筊(又稱“杯筊”“跋杯”)是一種占卜工具,形似兩片蚌殼,通常由玉、竹或木制成。使用時,占卜者将其投擲于地,通過觀察兩片筊杯的俯仰狀态(一正一反)來判斷神明的旨意或事情的吉兇。
結構與象征意義
每對筊杯分為“陰面”(平面)和“陽面”(凸面)。若擲出“一陰一陽”稱為“聖筊”,代表吉兆或神明認可;兩陽為“笑筊”(結果不定),兩陰為“陰筊”(兇兆或否定)。這種判斷方式源于古代對天地陰陽平衡的哲學觀念。
曆史與文化背景
據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未稱帝時曾用筊杯占卜,連得“聖筊”預示其未來帝位,可見其曆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如今在福建、廣東等地的宮廟中仍廣泛使用,尤其在道教和民間信仰儀式中,作為與神明溝通的重要工具。
現代應用場景
信徒在求籤、問事或重大決策前,常通過擲筊尋求指引。例如婚嫁、建屋、出行等事項,需連續擲出三次聖筊以确認神意。這一習俗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天人感應”的思想,也反映了人們對不确定性的心理慰藉需求。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地區的具體使用差異或曆史演變,可參考《石林燕語》等古籍或閩粵地區的民俗研究資料。
《聖筊》是指一種古代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筊杯,用來占卜神明的意願或尋求神的指示。它具有神秘的象征意義,被視為與神明之間的溝通工具。
《聖筊》的拆分部首為“竹”和“竹”,共有11個筆畫。
《聖筊》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和祭祀活動。在古代,人們相信神明通過筊杯給予指示和回應。因此,聖筊成為一種神聖的象征。
《聖筊》的繁體寫法為「聖筊」。
在古代,聖筊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竹”和“筊”兩個部分組成。
1. 他拿起聖筊,閉上眼睛,默默祈禱着。
2. 在祭祀儀式中,王子手持聖筊向神明祈福。
聖杯、筊杯、祭祀、占卜、象征
神杯、神杖、神物
平凡物、普通杯、普通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