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桑雉的意思、桑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桑雉的解釋

(1).上古 商 帝太戊 時,“祥桑”朝生而暮大如拱, 太戊 懼,大臣 伊陟 勸 太戊 修德而“祥桑枯死”。 殷帝武丁 時,雉登鼎耳而鳴, 武丁 懼,賢臣 祖己 勸 武丁 “修政行德,天下鹹驩, 殷 道復興”。事見《書·高宗肜日》《史記·殷本紀》。後因用“桑雉”為帝王修德國以複興的典實。《北史·崔昂傳》:“故桑雉之戒,實啟中興;小鳥孕大,未聞福感。”

(2). 漢 魯恭 (字 仲康 )為 中牟令 ,行德政。上司遣使察訪, 恭 與來使行至田間,坐桑下小憩,有雉停身旁。旁有兒童。使曰:“兒何不捕之?”兒曰:“雉方将雛。”使矍然而起,盛贊 魯恭 “化及鳥獸”,使“豎子有仁心”。事見《後漢書·魯恭傳》。後因以“桑雉”為施行仁政,普及教化的典實。 唐 羅隱 《寄前戶部陸郎中》詩:“出馴桑雉入朝簪,蕭灑清名映士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桑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古代祥瑞傳說,指代桑樹上出現的野雞(雉),被視為君王德政感動天地的吉兆。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文獻依據:


一、本義與典故來源

據《後漢書·魯恭傳》記載,東漢魯恭任中牟令時推行仁政,有野雞栖于桑樹而不懼人,童謠傳唱:“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此事被視作地方官吏施行德政的象征。後世遂以“桑雉”比喻政治清明引發的祥瑞之象,如南朝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雲:“桑雉之祥,無虧尺土。”


二、文化象征意義

  1. 德政的印證

    古代認為野雞本性畏人,若栖于桑樹且不驚飛,象征百姓安居、萬物和諧,體現統治者“德及禽獸”(《中國神話傳說詞典》)。

  2. 農桑興盛的隱喻

    桑樹象征農耕文明,“桑雉”暗含風調雨順、農事繁榮之意,與“嘉禾”“甘露”等同屬祥瑞範疇(王力《古代漢語》)。


三、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屬典故性文言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僅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引用古語,如:“昔有桑雉之瑞,今見海晏河清。”(例仿《曆代典故辭典》)


權威參考文獻:

  1. 《後漢書·卷五十五·魯恭傳》(國學大師網線上版
  2.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齊文卷十三》(中華典藏數據庫
  3.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商務印書館,1985)
  4.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

網絡擴展解釋

“桑雉”一詞在不同文獻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一、曆史典故中的雙重含義

  1. 帝王修德以複興
    源自商朝典故:商帝太戊時期,祥桑樹一夜之間長成拱形,大臣伊陟勸其修德治國,最終祥桑枯死,國家恢複安定;商王武丁時,雉鳥落在鼎耳鳴叫,賢臣祖己勸其修政行德,使殷商複興。因此“桑雉”被用作帝王通過修德實現國家複興的象征。

  2. 施行仁政與教化
    出自東漢魯恭的事迹:魯恭任中牟令時推行仁政,連兒童都因雉鳥正在育雛而不忍捕捉,被使者贊為“化及鳥獸”。這一典故使“桑雉”成為仁政普及的典範。

二、現代引申的成語用法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不切實際、空想幻想”,以“桑”象征虛構,“雉”代表現實,比喻忽視實際問題。但這一用法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詞義演變或簡化。

建議參考權威古籍(如《史記》《後漢書》)或專業辭典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拜墊北鬥星鵖鴔蠶房車注蚩旗充車傳紅穿築櫥簏辭歲猝然大吹大打鼎族敵賽恩同再造惡戲防地房金鳳啭粉牆弗臣覆席歸趨還朝撼地搖天含宮咀徵揮喝回纡狐鳴篝中縠紋椒塗夾私嗟愕戒勵集攏進索郡郭愒陰寬澤劉琨六寝琭簌賣家脈象敏覈歐梅偏疾蒲鴿柔兆扇隤書場隨行俗目推進吞雲吐霧無競小巫熙旦協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