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件事的意思、七件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件事的解釋

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種必需品。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鲞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元 武漢臣 《玉壺春》第一折:“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豆棚閑話·虎丘山賈清客聯盟》:“隻想這一班,做人家的開門七件事,一毫沒些抵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件事"在漢語中特指宋代以來形成的俗語"開門七件事",即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七種基本物資: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概念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百姓的生存需求與文化傳統,其釋義與文化内涵如下:


一、核心釋義與文獻依據

  1. 基本定義

    "開門七件事"指每日維持生計必需的七類物品。元代戲曲《劉行首》已有"教你當家不當家,及至當家亂如麻;早起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記載,印證其曆史淵源。《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定義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種東西",體現其語言規範性。

  2. 社會文化内涵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十六記載臨安(今杭州)"蓋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反映宋代商品經濟下市民生活的物質基礎。明代《增廣賢文》亦收錄相關諺語,說明其已成為民間共識。


二、曆史背景與民生意義

  1. 宋代生活成本象征

    據《宋代物價研究》,南宋臨安一石米價約3貫錢,而普通工匠日收入僅100-200文。"七件事"的開支占據家庭支出主體,成為民生壓力的縮影。元代雜劇《玉壺春》中"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台詞,進一步強化其作為生活負擔的文化符號。

  2. 物質與精神的辯證關系

    清代《巢林筆談》評述:"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暗喻百姓對溫飽的渴望。而文人雅士如唐伯虎《除夕口占》詩雲:"柴米油鹽醬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以自嘲筆觸抒寫清貧,體現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的張力。


三、語言衍變與文化影響

  1. 諺語與成語化

    "七件事"衍生出"開門七件事""家常便飯"等成語,喻指日常瑣事。如《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一回:"每日安排些粥飯,尋常七件事,般般都在本宅取讨",展現其融入市井語言。

  2. 文學藝術中的意象

    元代周德清《折桂令·生計》以"倚蓬窗無語嗟呀,七件兒全無,做什麼人家"抒寫困頓;現代老舍《茶館》中人物對白亦引用此語,凸顯平民生活的真實質感。

  3. 現代文化傳承

    當代民俗研究将"七件事"視為中國傳統家庭倫理的載體。例如"茶"從生活飲品升華為待客之道,"鹽"引申為"人生滋味"的隱喻,體現物質需求向文化符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第七卷"七件事"詞條)
  2. 吳自牧. 《夢粱錄》[M].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4.
  3. 程民生. 《宋代物價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8.
  4. 馮夢龍. 《警世通言》[M]. 中華書局, 2009.
  5. 老舍. 《茶館》[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

此釋義綜合語言學、曆史學、民俗學視角,通過經典文獻與學術研究構建權威性,展現漢語詞彙承載的深厚文化基因。

網絡擴展解釋

“七件事”是漢語中一個傳統俗語,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七種必需品,即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一說法源自古代家庭生活的核心需求,尤其在元代文學作品中廣泛出現。

二、文化出處

  1. 元代記載:武漢臣《玉壺春》第一折提到:“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2. 明代擴展:《警世通言》中通過“開門七件事”強調家庭日常開銷的重要性。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文化内涵

擴展補充: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已記載類似概念,但元代後“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七項組合逐漸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

艾氣悲悲戚戚備設辯佞避閃不旋時倉實春思戳脊梁骨稻麥雕刿彫镌泛林府解孵卵扶行供奉曲公館捍護毫不介意鴻鵝懷聖寺黃柏回巧绛樹檟辱嘉俎即代舊儒久要鞠按坎男勘誤表枯窘藍田玉樂風煉獄隸戶離剌流星錘冒襲昴星孟宗竹南販北賈弄喧僻亂前聖泣别騎龍青樓人來瘋弱小喪道射莎瓦敦望雲骓午初無人之地息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