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種思慮;許多想法。《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 唐 杜甫 《西閣夜》詩:“時危關百慮,盜賊爾猶存。” 明 劉基 《永康胡元鼎白雲樓》詩:“昔時望雲煎百慮,今日看雲美無度。” 清 吳嘉紀 《秋日懷孫八豹人》詩之六:“衰年纏百慮,我輩豈長存。”
“百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百慮”指各種思慮或許多想法,形容人因心事繁多而産生的憂慮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強調不同途徑最終歸于同一目标,但過程中會産生諸多思慮。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易》原文或《文心雕龍》等典籍。
百慮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百和慮。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白、一、丨和虍、丶、一、亅。
百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書中。“百慮一緻,無憂無慮。”意思是百種憂慮都統一在一起,就沒有憂慮了。這句話是告誡人們要心無雜念,心情才會輕松愉快。
在繁體字中,百慮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但百慮的寫法并未發生明顯改變。
以下是一些使用百慮的例句:
1. 他雖然有百慮,卻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機會。
2. 凡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不要因一時的百慮而錯失良機。
組詞:千慮、萬慮、無慮、慮外等。
近義詞:憂慮、雜念、疑慮。
反義詞:無憂、無恙、安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