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皤蒿的意思、皤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皤蒿的解釋

即白蒿。《詩·豳風·七月》“采蘩祁祁” 三國 吳 陸玑 疏:“蘩,皤蒿。”按,《爾雅·釋草》:“蘩,皤蒿。” 郭璞 注:“即白蒿。”參見“ 白蒿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皤蒿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别稱,又稱白蒿、蘩、蓬蒿等。以下是綜合古籍記載與現代研究的詳細解釋:

  1. 詞源與曆史記載
    該名稱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中“采蘩祁祁”,三國時期陸玑注解“蘩,皤蒿”,《爾雅·釋草》也記載“蘩,皤蒿”,郭璞進一步注釋“即白蒿”。古代“皤”意為白色,形容其植株或花序的色澤特征。

  2. 植物學特征
    大籽蒿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高50-150厘米,主根呈狹紡錘形,葉片羽狀分裂,表面覆蓋白色絨毛,具有特殊氣味。

  3. 藥用價值
    傳統醫學中用于治療濕熱黃疸、咳嗽、風濕痹痛等症。現代研究顯示其含白蒿甯(倍半萜烯類)、白蒿素等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作用。

  4. 别名與文化關聯
    除皤蒿外,還有“臭蒿子”“山艾”等民間稱呼,反映了其分布廣泛且用途多樣。古時采蘩(皤蒿)的記載,也體現了它在農耕文化中的季節性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皤蒿

皤蒿(pó há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皮(pí)和艸(cǎo),部首的作用是幫助确定字的字義和音義。

皤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皤”是在“白”的基礎上添加了“幹”字旁形成的,表示皮膚的顔色較白,而“蒿”則是指一種帶有濃烈芳香氣味、葉片略呈淡黃色的植物。因此,“皤蒿”的意思可以解釋為皮膚白嫩,也可以指代這種具有芳香味道的植物。

在繁體字中,皤蒿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該字是以象形字的方式來描寫的。其中,字形“皤”描繪了一片皮膚白嫩的形狀,而字形“蒿”則是由三撇組成,代表着植物的葉片。整個字形傳達了白嫩皮膚和植物的意象。

以下是一個使用皤蒿這個詞的例句:“她的皮膚像皤蒿一樣白嫩可人。”

與皤蒿相關的組詞有:皤然、皤然一笑。

“皤然”表示臉上露出的紅暈或紅色斑點。例如:“他的臉上浮現出一抹皤然之色。”

“皤然一笑”表示特别開心、洋溢的笑容。例如:“聽到好消息,她皤然一笑,展現出了美麗的笑容。”

皤蒿的近義詞包括白嫩、潔白、嬌嫩等,可以用來描述皮膚的特征。

皤蒿的反義詞則可以是淺黑、黝黑、曬黑,用來描述皮膚顔色較深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