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d tree] 已經死亡幹枯的樹木,形容毫無生氣
心如槁木
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将槁木齊。——五代蜀· 貫休《山居詩》
亦作“槀木”。枯木。《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 孔穎達 疏:“止如槀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動也。”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劉書記寓懷》詩:“骨将槁木齊,心同止水浄。”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老子》書五千語,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則必先自緻槁木之心,立無為之治。”
“槁木”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讀音為gǎo mù,本義指幹枯的樹木。引申為比喻靜止的身體或極度頹喪的心理狀态,如“心如槁木”形容對事物毫無熱情,仿佛失去生機。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三、用法與例句
四、成語延伸——“槁木死灰”
該成語結合“槁木”與“死灰”,比喻人因絕望或打擊而喪失活力,如《紅樓夢》中李纨“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其字形拆解亦具象化:“槁”為枯木,“灰”為餘燼,強化了生命力的消逝感。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槁木”不僅是一個具象的自然物象,更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命狀态與精神境界的深刻隱喻。
《槁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枯瘦的木頭或樹枝,通常沒有生命力或幹燥腐朽。
《槁木》的拆分部首是木字旁,表示與木相關,它的拆分筆畫是11畫。
《槁木》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複合詞。其中,“槁”字是指幹枯、無生機,而“木”字則是指樹木。因此,“槁木”合在一起就形容了失去生命力的樹木。
《槁木》的繁體字寫作「槁木」,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發音,隻是形态上稍有變化。
在古代,一般采用篆書來書寫漢字,因此《槁木》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槁木」。
1. 沙漠中的槁木幹燥得像火柴一樣。
2. 這塊槁木已經經曆了數十年的風吹日曬。
組詞:槁堅(指幹癟的、堅硬的木頭)、槁朽(指幹癟腐朽)。
近義詞:死木、幹柴、腐朽。
反義詞:繁茂、生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