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槁木的意思、槁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槁木的解釋

[dead tree] 已經死亡幹枯的樹木,形容毫無生氣

心如槁木

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将槁木齊。——五代蜀· 貫休《山居詩》

詳細解釋

亦作“槀木”。枯木。《禮記·樂記》:“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隊,曲如折,止如槀木。” 孔穎達 疏:“止如槀木者,言音聲止靜感動人心,如似枯槀之木止而不動也。”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劉書記寓懷》詩:“骨将槁木齊,心同止水浄。”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老子》書五千語,要在不攖人心;以不攖人心故,則必先自緻槁木之心,立無為之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槁木(gǎo mù)是漢語中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幹枯的樹木”。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包含兩層引申義:

一、自然本義 槁木指完全失去水分的枯樹,如《荀子·解蔽》記載“槁木之貌”,形容草木經火烤或曝曬後的幹枯狀态。這一意象常與“死灰”并用,構成“槁木死灰”的經典表述,突顯生命力的徹底消逝。

二、哲學引申 在道家典籍中,槁木被賦予特殊象征意義。《莊子·齊物論》提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以槁木隱喻摒除感官欲望、達到虛靜無為的精神境界。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槁木者,寂然不動之象”,強化其哲學内涵。

三、文學表達 古代文人多借槁木寄寓情感,如李白《去婦詞》中“妾身槁木灰,雖滅猶自香”,以槁木灰燼比喻堅貞品格。現代漢語保留此用法,常用“槁木般的心境”形容極度絕望或麻木的心理狀态。

(注: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版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槁木”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讀音為gǎo mù,本義指幹枯的樹木。引申為比喻靜止的身體或極度頹喪的心理狀态,如“心如槁木”形容對事物毫無熱情,仿佛失去生機。

二、出處與典籍引用

  1.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此句以“槁木”與“死灰”并列,強調身心俱寂的狀态,成為經典哲學意象。
  2. 《禮記·樂記》:“止如槀木”,描述聲音戛然而止時的枯寂感,進一步拓展了其文學意涵。

三、用法與例句

四、成語延伸——“槁木死灰”
該成語結合“槁木”與“死灰”,比喻人因絕望或打擊而喪失活力,如《紅樓夢》中李纨“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其字形拆解亦具象化:“槁”為枯木,“灰”為餘燼,強化了生命力的消逝感。

五、近義詞與反義詞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槁木”不僅是一個具象的自然物象,更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命狀态與精神境界的深刻隱喻。

别人正在浏覽...

暗弱把關邦縣别途筆受超短波斥大螭鬽檮昧純儒村花蕩魂攝魄倒許點紙掉歪端麗蠹弊鳄浪分隊剛辰怪責故實合傳紅藕槐宰昏爛轇轕稼器笄丱酒神絶少分甘劇寮裾狀下擺開遮可可匡相枯竹攔劫媚麗螟蟊磨叨賠産氣焊绮疏器小容厝颯爾三教山國沙燕盛虛神逵朔鼙松道苕溪往反婑媠無町畦無頭鬼析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