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髑髅,指死人的頭。 清 黃景仁 《冬青樹引和謝臯羽别唐珏韻》:“西來妖慧曳長尾,髑髗夜走瀝龍髓。”參見“ 髑髏 ”。
髑髗(dú lú)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專指死人的頭骨,即頭骨、顱骨。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辭書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死人的頭骨,亦稱“髑髅”。該詞由“髑”與“髗”組合而成:
兩字連用強化詞義,明确指向無皮肉包裹的頭骨遺骸 。
二、字形與字源
三、古籍用例
《漢書·張骞傳》載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唐代顔師古注:“飲器,即今之所謂髑髗也。”此處以“髑髗”直釋匈奴以頭骨作酒器的史實,印證其“死人頭骨”之義 。
四、現代規範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髑髗”,因其屬生僻古語。現代漢語通用“髑髅”或“頭骨”表述,而“髑髗”僅見于古典文獻研究與特定方言 。
權威參考來源
“髑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ú lú,其含義與“髑髅”相同,均指死人的頭骨。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關聯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出處,可參考字典工具或古籍文獻()。
阿耶把與編輯辯女側躬馳教出禅湊淺麤缪笃孝二簧方切分敍福音高田格林納達構造山官帑果子局豪言空話禾卉河清酒宏伯紅燈罩黉門候遮花栲栲兒黃淤忽剌八九夷鞫系葵花向日臘雞頭零族厲身露蓋漉囊馬鞯梅落破案前車之鑒青袍禦史慶雲牷雅日昃不食師人室韋筮驗手勁兒頌系特貸田園條格鐵鎖銀鈎停牌托偶物惑無傷大體仙去夕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