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韀 ”。亦作“ 馬帴 ”。墊在馬鞍子下面的東西。《晉書·張方傳》:“於是軍人便亂入宮閤,争割流蘇武帳而為馬帴。”《隋書·雲定興傳》:“ 述 ( 宇文述 )素好著奇服,炫耀時人, 定興 為製馬韀,於後角上缺方三寸,以露白色。”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衣冠服用》:“ 蘇秦 先貴, 張儀 來謁,坐於馬韉而食之。” 清 錢謙益 《哭稼軒一百十韻》:“改葬新班劒,輿屍故馬韉。” 沉凱 《古瑪河春曉》第三四章:“馬鞯是馬鞍子下面緊貼馬背的那張皮子。”
“馬鞯”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墊在馬鞍下的物品,用于保護馬背并提升騎乘舒適度。在古漢語中,也寫作“馬韀”或“馬帴”,如《晉書·張方傳》提到士兵争搶布料制作“馬帴”。
結構與詞源
該詞由“馬”和“鞯”構成,其中“鞯”為左右結構,專指鞍墊。其注音為“mǎ jiān”,屬傳統馬具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申與比喻義
成語中,“馬鞯”可象征堅定不屈的意志,常用于形容人在困境中堅守信念、不輕易動搖的精神狀态。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既描述實物馬具,也借喻品格。例如:“他如馬鞯般沉穩,扛住了所有壓力。”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晉書》等文獻。
馬鞯是指馬鞍和馬背之間的墊子,用于緩沖和保護馬背部。它是馬鞍和馬背之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平衡重量、減少對馬背的壓力、提供舒適和安全的作用。
馬鞯的拆分為馬(馬兒)和鞯。其部首為馬,其筆畫數為13畫。
“馬鞯”這個詞起源于漢代,最早見于《漢書·巴郡傳》。在古代,騎馬作戰是重要的戰鬥方式,為了增加騎兵作戰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人們逐漸發展出馬鞍這個裝具,并在馬鞍和馬背之間增加墊子,即馬鞯。
馬鞯的繁體字為馬轗。
馬鞯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無明顯差異。
1. 騎手将馬鞯調整到合適的位置,确保馬背舒適無壓力。
2. 他在馬鞯上鋪上一塊厚墊子,為馬提供更好的保護。
馬鞯座、鞍馬、鞯口、鞯帶
鞍墊
裸馬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