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兵士。《左傳·宣公十二年》:“ 申公巫臣 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魏書·韓麒麟傳》:“後參征南 慕容白曜 軍事,進攻 升城 ,師人多傷。” 唐 白居易 《與昭義軍将士敕書》:“ 孟之陽 是朕信臣,為國良将,威略可以攝兇孽,慈和可以牧師人。”
(2).指占卜、星相等術士。《水浒傳》第六一回:“你婦人家省得甚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古禍出師人口,必主吉兇。”
“師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可分為以下兩類:
基本釋義
指軍隊中的士兵,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提到“師人多寒”,這裡的“師人”即指士兵。
唐代白居易《與昭義軍将士敕書》中“慈和可以牧師人”也印證了這一含義。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軍隊狀态或戰争情境。如《魏書·韓麒麟傳》記載“進攻升城,師人多傷”,強調士兵在戰鬥中的傷亡。
基本釋義
在宋元以後的文獻中,“師人”可指占卜、星相或巫術相關的從業者。《水浒傳》第六十一回提到“禍出師人口”,即指預言吉兇的術士之言。
地域文化
宋代俞琰《書齋夜話》記載南方俚俗稱巫師為“師人”,說明此用法具有地域性文化背景。
建議對具體文獻中的“師人”含義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以準确理解其指代對象。
師人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教導、指導他人。
師人的部首是巾(頭巾)和人(人物),總共有12個筆畫。
師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成公28年》:“不閟師人之道。”意為不偏離教導、指導他人的道路。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的師人。
師人的繁體寫法為「師人」。
在古代,師人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和現代漢字寫法相近。
1. 他一直以師人為己任,教育了許多學生。
2. 他的知識淵博,深受學生們的敬重和愛戴。
師人的組詞有:
1. 師父
2. 師長
3. 師傅
師人的近義詞有:
導師、教師、教導者
師人的反義詞有:
學生、被指導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