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稱東方的九種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 集解引 馬融 曰:“東方之夷有九種。”《後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明 袁衮 《遠遊賦》:“昔 孔 聖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說指玄菟、樂浪、高骊、滿飾、凫更、索家、東屠、倭人、天鄙。見《爾雅·釋地》“九夷”疏。
(2).泛稱少數民族。《書·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蠻。” 孔 傳:“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誠》:“故 秦 楚 燕 魏 之歌,異聲而皆樂,九夷八狄之哭,異聲而皆哀。” 唐 李白 《明堂賦》:“九夷五狄順方向而來奔。” 明 陸深 《傳疑錄》:“諸侯述職,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階之前,北面東上;九夷之國,東門之外,西面北上。”
“九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部族的泛稱,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東方九種部族
先秦時期主要指分布于今山東東部、淮河中下遊(江蘇、安徽一帶)的九個東方部族。不同文獻對具體名稱記載不一:
泛指少數民族或外族
後擴展為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稱,如《書·旅獒》中“九夷八蠻”即泛指四方異族。
在文學中,“九夷”常象征邊遠地區或文化差異,如李白詩句“九夷五狄順方向而來奔”,體現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部族分類或文獻原文,可參考《後漢書》《爾雅》等古籍。
九夷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亠”,拼音為tóu,表示取名的首部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九夷的筆畫數為二十九畫。
九夷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中,用以描述古代中國北方地區的原始民族。根據史書記載,九夷通指東胡、西戎、南蠻、北狄、中蕃等五方外族,因象征中國周圍九個方位而得名。
繁體字” 九夷“ 的寫法與簡體基本相同,隻是筆劃結構稍有變化。繁體字中的“九”在簡體中寫作“九”,而“夷”在繁體中寫作“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九夷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九夷的寫法為“天人征南北”。這個寫法強調了九夷指向的是北方的原始民族。
1. 古人常常用九夷來形容北方的蠻夷民族。
2. 在《史記》中,九夷被描述為勇猛的遊牧民族。
組詞:九夷文化、九夷戎服、九夷語言
近義詞:北狄、北蠻
反義詞:中國、中土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