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饩的意思、馬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饩的解釋

馬的飼料。《國語·魯語上》:“馬餼不過稂莠。” 韋昭 注:“餼,秣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饩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馬”和“饩”二字組成,專指喂養馬匹的飼料或糧草。其釋義需結合字義分解與典籍用例分析如下:


一、單字釋義

  1. 馬(mǎ)

    指代馬匹,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軍事物資。《說文解字》釋為“怒也,武也”,象征力量與征戰。

  2. 饩(xì)

    本義為贈送糧食或飼料。《說文解字》載:“饩,饋饷也。”引申為牲畜食用的草料或谷物。《周禮·地官·廪人》鄭玄注:“牲腥曰饩”,指生肉或未加工的糧食,後泛指飼料。


二、複合詞“馬饩”的釋義

馬饩即喂養馬匹的草料、谷物等飼料,屬古代軍事與驿傳系統中的重要物資。其用法多見于先秦至漢代典籍,強調官方對馬匹的糧草供給制度。

典籍例證:

  1. 《周禮·夏官·校人》:

    “掌王馬之政……頒馬乘,量其力,均其饩。”

    此處“饩”指按馬匹數量分配的飼料,是“馬饩”的間接表述,體現周代馬政中對飼料的規範化管理。

  2.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杜預注:“秣,飼馬饩也。” 以“秣”代指喂馬飼料,“馬饩”為同義複合詞,印證其指代馬糧的用法。

  3. 《禮記·中庸》:

    “日省月試,既廪稱事,所以勸百工也。”

    鄭玄注:“廪,稍食也,謂饩廪。” 雖未直用“馬饩”,但“饩廪”涵蓋官府供給的糧食與飼料,為同類概念。


三、文化制度背景

“馬饩”反映古代馬政制度的核心環節。曆代設立“太仆寺”“駕部”等機構專司馬匹飼養,如《唐六典》規定戰馬日供粟一鬥、草三束。其供給量直接關聯軍隊戰力與驿傳效率,屬國家戰略資源。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4.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來源為權威出版社版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馬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由“馬”和“饩”組成。根據單字釋義和古代用法推測:

  1. 字義拆解

    • 馬:指動物馬,或與馬相關的用途(如馬匹、馬車等)。
    • 饩(xì):本義為贈送的糧食或飼料,後引申為活牲口(如《左傳》中“饩客”指饋贈活牲口)。
  2. 組合釋義
    “馬饩”可能有兩種含義:

    • 馬的飼料:如《周禮》中“饩”常指官府供給的糧草,結合“馬”可指喂養馬匹的草料。
    • 作為禮物的活馬:古代禮儀中,“饩”可指未宰殺的牲口,因此“馬饩”或指向他人贈送活馬,以示禮節。
  3. 文獻考據
    該詞未見于常見古籍,可能屬于特定典籍或方言中的用法。若需精準釋義,建議結合具體出處(如原文句子)進一步分析。

由于目前缺乏直接文獻例證,以上為基于字義和語境的合理推測。若涉及專業研究,推薦查閱《漢語大詞典》《說文解字注》等工具書,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深入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灞浐辨水鼻隧采集蠶籠鈔襲城觀怆恍出姓打官防倒三颠四點射頂趟兒敦悃惡虎不食子風節告蒇膏秣公升貫氣鼓腹擊壤國乘含量江蘇揃落賤軀金籙近史魁跣狼角裡端劉邦攣屈羅帶鹿市戮死門附南軍鬡鬇匿怨叛鎮抛持骞抟茕孑融釋三松倒山翠世境順陰思如湧泉龆龀退院蛙人聞風而興五布無敵于天下相蕩湘弦邪子吸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