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沖漠無朕的意思、沖漠無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沖漠無朕的解釋

猶言空寂無形。《二程遺書》卷十五:“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 明 陸垹 《篑齋雜著·太極存疑》:“若認太極為理,則儀象之生謂自於太極,不得已而有理生氣之説,謂沖漠無朕之中而此理已具,則其説理似稍懸空矣。” 清 戴震 《答彭進士允初書》:“敏悟之士,覺彼此之實無異。雖指之曰‘沖漠無朕’,究不得其仿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沖漠無朕"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典籍的成語,主要用于形容宇宙本體或“道”的虛無寂靜、無形無迹、難以名狀的狀态。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釋:

一、字義拆解與核心内涵

  1. 沖漠

    “沖”指虛空、空虛;“漠”指寂靜、廣漠無聲。二字合用形容一種廣大無邊、虛靜深沉的境界,如同宇宙未開之前的混沌狀态。

  2. 無朕

    “朕”原意為征兆、迹象,“無朕”即無任何形迹可尋,無端倪可察。強調超越感官認知的絕對抽象性。

    整體釋義:指宇宙本體或“道”處于虛寂混沌、無形無相、不可捉摸的原始狀态,是萬物生成前的絕對虛無。

二、哲學思想溯源

  1. 道家淵源

    該詞思想内核與《老子》“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德經》第四章)及《莊子》“夫道……無為無形”(《莊子·大宗師》)一脈相承,強調“道”的虛無本質與生成萬物的潛能。

    《莊子·天地》雲:“泰初有無,無有無名”,可視為“沖漠無朕”的哲學雛形。

  2. 宋明理學闡釋

    程颢首次明确使用該詞描述“天理”的存在狀态:“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二程遺書》卷十五),意指天理雖無形無相,卻已蘊含一切事物的理則。朱熹進一步闡釋為“未發之中”,即理氣未分時的本體境界。

三、權威詞典釋義佐證

  1. 《漢語大詞典》

    定義為:“指空寂無形。形容天地未形成前的混沌狀态。”(參考: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辭源》(修訂本)

    釋為:“謂空寂無形。本指宇宙形成前的狀态。後亦用以形容抽象的原理。”(參考: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四、經典文獻用例

  1. 程颢《識仁篇》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

    (《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

    此處以“沖漠無朕”描述“仁”的本體境界,雖無形迹卻包含萬理。

  2. 朱熹《中庸章句》注

    釋“未發之中”為:“喜怒哀樂之未發,則性也…沖漠無朕之中,而萬象森然已具。”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

五、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亦可引申形容:

“沖漠無朕”作為中國哲學的核心範疇,既是對宇宙本原的形上描述,亦蘊含“無中生有”的生成智慧,深刻影響了傳統宇宙觀、倫理觀與美學觀。其價值在于揭示超越形質的精神本體,為理解東方思維中的“空無”哲學提供關鍵路徑。

網絡擴展解釋

“沖漠無朕”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哲學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該詞由“沖漠”和“無朕”兩部分構成:


二、哲學内涵

  1. 理學中的解讀
    宋代程颢、程頤在《二程遺書》中提到:“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強調宇宙本體(“理”)雖無形無相,卻蘊含一切現象的根源()。這體現了“真空生妙有”的思想,即本體與現象的統一。

  2. 道家淵源
    部分學者認為其與《莊子·應帝王》中“體盡無窮,而遊無朕”相關,指大道彌漫于廣漠宇宙卻無迹可尋()。


三、用法與示例


四、擴展關聯

與“萬象森然”形成對照,前者指本體之“空”,後者指現象之“有”,共同構成理學“體用一源”的辯證關系()。

總結來看,“沖漠無朕”融合了道家的宇宙觀與理學的本體論,成為描述形而上本原的經典表述。

别人正在浏覽...

蟾宮扳桂雠釁除去刁奸牒辟方雅非乃耕田歌含有黑經橫拖倒扯黃鲿魚歡天喜地會節江柱奬助螹離蹇跂膠淺皎質荊條畸窮戡濟括借琅玕雷填李漁籠鞭爐槌賣工妙彩鳴嗥末泥摩沙睦睦木皮嶺前母氣團趨隅曲旃人心惟危山陬海澨紹劇食嗓水庫數據庫隨班綏理鎖禁探看探赜索隱特許經營兔齧妥妥襪筒猥亵無絃琴香會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