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韓非子·喻老》:“ 子夏 見 曾子 。 曾子 曰:‘何肥也?’對曰:‘戰勝故肥也。’ 曾子 曰:‘何謂也?’ 子夏 曰:‘吾入見先王之義則榮之,出見富貴之樂又榮之,兩者戰於胸中,未知勝負,故臞。今先王之義勝,故肥。’”後以“道肥”謂道義制勝,心安理得。 宋 黃庭堅 《次韻師厚病間》之十:“身病心輕安,道肥體癯瘦。” 宋 黃庭堅 《和答莘老見贈》:“履拂知道肥,浄室見天遊。”
“道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修身養性、道義制勝的哲學思想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道肥”出自《韓非子·喻老》中的典故:子夏見曾子時,曾子詢問他為何變胖,子夏回答是因“戰勝故肥”。這裡的“戰勝”指内心“先王之義”與“富貴之樂”的沖突中,道義戰勝了欲望,從而心境安甯、身體豐盈。
“道肥”是借身體變化隱喻精神境界的詞彙,核心在于通過堅守道義實現内心的安甯與升華。其意義更接近“心安理得”或“德充于内”,而非字面意義的“肥胖”。
《道肥》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物質樸、為人和善、富有慈悲心。字面意思是指“道德修養高深”的人。
《道肥》的拆分部首為“辶”和“⺼”,筆畫分别為4和10。
《道肥》最早來源于《老子·道德經》。其中有一句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不欲人之得之,小人之得之也。”解釋為修養高深的人自然無為而萬事順其自然。
《道肥》的繁體字為「道肥」。
古時候,《道肥》的漢字寫法為「道腓」,“腓”為古代指腹肌豐滿之象征,與“肥”意義相似。
1. 他雖然窮苦,卻一直是個道肥之人。
2. 他的行為慈悲,可以被稱為道肥。
道肥人、修道肥、肥道修行、道德修養
道豐、道盛、道厚、道深
道瘦、道薄、道淺、道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