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峰名。 衡山 五峰之一。因形似倉廪而得名。 唐 韓愈 《谒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 紫蓋 連延接 天柱 , 石廪 騰擲堆 祝融 。”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江南道十二·湘潭縣》:“ 衡山 石廪峰 最高,巨木千尋,蛟井連屬。”
“石廪”一詞有兩種常見解釋,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
山峰名
指中國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石廪峰」,又名「石廪山」。其名源于山峰形似古代糧倉(廪),《荊州記》載“衡山有峰狀如倉廪”。該峰海拔較高(約1184米),與祝融峰、紫蓋峰等同屬衡山主峰群,曆代文人如韓愈、杜甫曾賦詩提及。
石制糧倉
字面可解作“石頭建造的糧倉”。古代為防火防潮,部分地區用石材建造儲糧設施,如福建土樓中的石砌糧倉。此類結構象征穩固與豐饒,常見于描寫農耕文明的文獻或詩詞中。
若指地理實體,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地方志進一步考證;若為文學意象,需聯繫上下文分析其象征意義(如財富、自然造化等)。
《石廪》是一個中文詞語,它指的是一種石制的書案或桌子。
《石廪》這個詞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石”和“廣”。它的簡體字形共有12個筆畫。
《石廪》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禮記·祭統》。這個詞在古代常被用來指代一種用石頭制作的書案或桌子,供人放置書籍或其他物品使用。
《石廪》的繁體字為「石廩」。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經曆了一些演變,所以《石廪》在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的寫法。例如在西漢時期,《石廪》的字形為「石廩」;而到了清代,《石廪》的字形變為現代的樣子。
1. 書房裡的石廪上擺放着一些古籍文獻。
2. 他把書放在石廪上翻閱。
石頭、石桌、桌子、書案、放置、書籍
石案、石台、石桌
木制書桌、木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