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舂米和磨粉用具。《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三年》:“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磑,併骨食之。”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中:“民間舟車碓磑箱篋銀釧之物悉籍之。”
碁硙(duì wèi)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指代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統稱。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碓”和“硙”兩個單字構成:
碓(duì)
《說文解字》注:“碓,舂也”,指通過杠杆原理運作的腳踏式舂米工具,常見于漢代以後的農具記載。其構造包含石臼、木杵和腳踏闆,主要用于脫去稻谷外殼。
硙(wèi)
《廣雅·釋器》釋為“磨也”,指石制旋轉磨盤,早期用于磨碎谷物。東漢王充《論衡》記載“硙以治麥”,表明其主要用于小麥研磨。
詞義演變方面,先秦文獻中二者多獨立使用,如《周易·系辭》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至漢代《急就篇》首次出現“碓硙”連用,泛指糧食加工設備,如《漢書·地理志》載“雍州有碓硙之利”。唐代後隨着水碓普及,“碓硙”特指水力驅動的組合式加工裝置。
文化内涵層面,《農政全書》強調其“省人力而增民食”的農耕文明意義。現代考古發現,如河南南陽漢代冶鐵遺址出土的陶碓模型,印證了《天工開物》中“借鐵器固碓身”的技術記載。
“碓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拼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duì wèi(),指古代用于舂米和磨粉的農具組合。其中:
2. 曆史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籍,例如:
3. 使用場景與現狀
“碓硙”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農業工具或文獻解讀。其功能現已被電動碾米機、磨粉機等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資治通鑒》等文獻原文。
傍夫版檄常珍谄谀取容初來出納之吝觸物傷情賜號大風曲調布耳餘非同尋常焚林而狩扶輔簠簋不飾剛介割切桄麪黃梁美夢江離匠作羁怨渴塵柯舒窺兵焜煌陵崗輪軿蠻舶朦蔽密拶拶目怆有天木筏奶房賠付樸斲之材皮毛恰恰相反人馬平安人心所歸榮榮汪汪上停聖譯石兄雙鬟太平禦覽貪妒天夭陀羅尼門豌豆違礙衛畫武丑舞鳳飛龍吳庖綫麻蚿蝝邪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