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ft;wooden craft] 用長木料捆紮成的筏子
用木材結成的筏子。《宋史·職官志五》:“ 汴河 上下鎖, 蔡河 上下鎖,掌收舟船木筏之征。”《元史·塔思傳》:“ 塔思 命造木筏,遣 汶上 達魯花赤 劉拔都兒 将死士五百,乘筏進擊。”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關陝三邊饷道》:“即今鹽船木筏,往來無滞。” 清 周亮工 《張林宗先生傳》:“水灌城,先生急取所著詩文若幹卷,自負之,至其内弟 和玉炙 家,結木筏登之。” 魯迅 《故事新編·理水》:“不過第一要緊的是趕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學者們接上高原來。”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綜合信息,“木筏”的詳細解釋如下:
木筏是用長木材或竹材捆紮而成的簡易水上交通工具,通常由高大喬木枝幹制成,具有漂浮能力。其名稱拼音為“mù fá”,英文對應詞為“raft”或“log raft”。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木筏的軍事案例或現代漂流技巧,可查閱(搜狗百科)和(漂流運動說明)。
《木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木(mù)和筏(fá)。
木(mù)是指樹木,是漢字中的一個基本部首,表示與樹木相關的事物。它的拼音是“mù”,在漢字中還有一些常見的偏旁部首會包含“木”,如“松”、“林”等。
筏(fá)是指一種由木頭或竹子等制成的浮船或浮橋。它的拼音是“fá”,在漢字中還有一些其他的詞語也和“筏”有關,如“筏子”、“筏船”等。
《木筏》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木造船隻的稱呼,用來指代以木頭制作的船隻。它通常用于在水上運輸人和貨物。隨着時間的推移,《木筏》這個詞的意義也擴展到了廣義的水上交通工具和浮橋。
在繁體字中,《木筏》的寫法保持不變,依舊是“木筏”。
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但最早的《木筏》在形狀上與現代漢字類似,由橫、豎、撇、捺等基本筆畫構成。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形狀逐漸演變,減少了一些繁複的筆畫,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簡化字。
以下是《木筏》在句子中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木筏》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總的來說,《木筏》指的是一種以木頭制成的浮船或浮橋,用于水上的交通運輸。它的形狀和寫法在古代有一些變化,但在現代漢字中仍保持相對穩定。同時,《木筏》也可以作為一個詞語中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出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