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總持的關鍵。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我生天上,寂然安隱,得諸三昧,陀羅尼門定慧第一,當念衆生或困色陰,或困想陰,種種颠倒,我施安隱而以度之。”參見“ 陀羅尼 ”。
“陀羅尼門”是佛教術語,具有以下含義和背景:
指佛教中總持的關鍵,即通過特定的法門或修行方式,總攝、保持佛法要義,達到對真理的領悟。
源自《陀羅尼經》記載的故事:佛陀講法時忽然閉唇,唇間發出神秘音聲,弟子不解其意,故稱此奧秘為“陀羅尼門”。後世用此詞形容難以參透的玄機或深奧秘密。
清代龔自珍在《發大心文》中提及:“得諸三昧,陀羅尼門定慧第一”,強調其作為定慧修行的關鍵法門。
現也可比喻複雜難解的謎題或不可言傳的智慧,如科學、哲學等領域深奧的原理。
陀羅尼門(tuó luō ní mén)是一個漢語詞語,由三個字組成。它是一個佛教術語,表示具有吉祥美好含義的佛經典籍。
陀字的偏旁部首是⺌,共有十七畫。羅字的偏旁部首是罒,共有十九畫。尼字的偏旁部首是屍,共有五畫。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十七 + 十九 + 五 = 41畫。
陀羅尼門源自梵文的“dharanī”,在梵文中是指“念誦、記憶、保持”的意思。佛教傳入中國後被翻譯為“陀羅尼”,後來加上“門”字,形成了“陀羅尼門”。
繁體字形為「陀羅尼門」,字形上更接近梵文,用于一些漢字較正式或傳統的場合。
在古時候,「陀羅尼門」的寫法可能和現代有所不同。但由于缺乏相關古籍或銘碑的記載,我們無法确定其具體的古代寫法。
陀羅尼門是佛教重要的經典之一,被廣泛用于念誦和傳授佛法。
陀羅尼經、陀羅尼咒、陀羅尼文、陀羅尼語等。
勤學修行
無知迷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