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ur]∶帶毛獸皮的總稱
貂皮是貴重的皮毛
(2) [skin and hair]∶體表皮膚和附着于皮膚的毫毛的合稱
(3) [superficial knowledge]∶比喻表面的知識
略知皮毛
(1).禽獸的皮和毛的總稱。《周禮·天官·獸人》:“凡獸入於臘人,皮毛筋角,入於玉府。”《後漢書·鮮卑傳》:“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為名裘。”
(2).引申指皮裘。《莊子·讓王》:“冬日衣皮毛。”
(3).人的皮膚和毛發。泛指人體的淺表部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 明 唐順之 《告病疏》:“不幸臣有狗馬之疾,往年秋冬之交,觸冒霜露,始自皮毛,轉客臟胃,浸淫閼鬱,壅而不散。”
(4).比喻表面的、膚淺的東西。多指學識。 宋 葉適 《王氏讀書堂》詩:“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今人未窺 韓 柳 門戶,而先掃 六朝 ;未得 李 杜 皮毛,而已輕 溫 李 。” 清 陳天華 《警世鐘》:“及到庚子年鬧出了彌天的大禍,纔曉得一味守舊萬萬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
“皮毛”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獸皮與毛發的總稱
指帶毛的禽獸表皮,常用于制作禦寒衣物或裝飾品。例如《周禮》提到“皮毛筋角入於玉府”,而《後漢書》描述貂類皮毛的柔軟特性。
人體淺表部分
中醫理論中,皮毛對應人體表層,如《黃帝内經》稱“皮毛者,肺之合也”,指皮膚與毛發共同構成抵禦外邪的屏障。
表面或膚淺的知識
形容對事物僅了解外在形式,未觸及核心。例如“略知皮毛”表示一知半解,清代小說《文明小史》中“皮毛上的議論”也強調淺層讨論。
非本質的現象
用于批評僅關注表象而忽視内在的行為,如宋代謝枋得詩句“勿逐皮毛麤”。
“皮毛”最早見于《周禮》,原指獸類資源;後經《莊子》引申為衣物材料(“冬日衣皮毛”),并逐漸衍生出比喻義。明清時期,其“表面知識”的用法在文獻中廣泛出現,如《警世鐘》批評“皮毛新政”。
該詞兼具具體與抽象含義,既描述動物表皮與人體表層,也借指淺層認知,需結合語境理解。更多例句可參考。
《皮毛》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動物身上的毛發。通常用來描述動物的外貌或者用于制作衣物等用途。
《皮毛》的拆分部首是「⺢」和「⺾」。
拆分後的筆畫為:「皮」(6畫)和「毛」(4畫)。
《皮毛》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皮」和「毛」兩個字組成,直接描述了動物身上的毛發。
《皮毛》的繁體寫法為「皮毛」,和簡體字相同。
《皮毛》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沒有顯著的變化。
1. 這件衣服用的是真皮和優質的兔毛,非常暖和。
2. 這隻狼的皮毛非常厚實,適合在極寒的地方生存。
3. 這家公司主要經營的是皮毛産品,質量有保證。
皮毛相關的組詞有:
皮鞋、毛衣、皮包、毛巾、皮革、毛皮等。
皮毛的近義詞有:毛發、鬣毛、皮膚等。
皮毛的反義詞是光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