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賜給名號、封號。《史記·趙世家》:“ 趙 使 趙奢 将,擊 秦 ,大破 秦 軍 閼於 下,賜號為 馬服君 。” 宋 蘇轼 《贈李道士》詩序:“生子曰 得柔 ,小名 蜀生 ,幼而善畫,既長,讀《老》《莊》,喜之,遂為道士,賜號 妙應 。”《清史稿·鮑超傳》:“從戰 雙港 ,克 鉛山 ,賜號 協勇巴圖魯 。”
“賜號”指古代皇帝或上級授予臣子或百姓的封號、稱號,用于表彰功績或特殊貢獻。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由統治者(如皇帝、高級官員)根據受封者的功績、才能或德行,授予特定的稱號,代表榮譽與認可。例如《史記》記載趙奢因破秦軍被賜號“馬服君”,清代将領鮑超獲賜“協勇巴圖魯”稱號。
曆史背景與用途
常見于政治、軍事領域,如将領因戰功獲封(如“馬服君”);也用于文化領域,如宋代道士李得柔被賜號“妙應”。這類稱號兼具表彰與身份象征的作用。
現代引申義
可比喻因突出才能或特質被賦予的特殊稱號,如“技術大師”“行業泰鬥”等非官方榮譽稱謂。
字義解析
總結來看,“賜號”是古代等級制度下的榮譽機制,其核心在于通過稱號傳遞權威認可。具體案例可參考《史記·趙世家》《清史稿》等文獻。
賜號是指根據特殊的情況或特定的要求,由上級機關或有關部門給予某個人或某個單位一個編號的行為。
賜號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貝字旁和口字旁,其中貝字旁是左邊的部分,口字旁位于右邊。根據筆畫計算,貝字旁有8畫,口字旁有3畫。
賜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賜號是君王或高級官員對臣子或有功之人賜予的一種榮譽,可以用來标志身份和地位。隨着社會的發展,賜號的概念逐漸擴大,不僅限于個人,也可以賜給單位或組織。
賜號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賜號。
在古代,賜號的漢字寫法可能和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記錄,賜號的古字形為“恣號”,其中“恣”代表賜賞獎勵,“號”代表號令命令。
1. 君王賜號給他,以示嘉獎。
2. 這個機構是在成立時被賜予一個特殊的號碼。
賜號的常用組詞包括賜封、賜予、賜福、獎號。
賜號的近義詞有授號、頒號、頒發。
賜號的反義詞可以是收回,表示取回之前賜予的號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