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納之吝的意思、出納之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納之吝的解釋

亦作“出内之吝”。舍不得拿出去,出手小氣。《論語·堯曰》:“ 子 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緻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俞樾 《群經平議·論語二》:“此自言出之吝耳,納則何吝之有?因出納為人之恒言,故言出而并及納。”《北史·甄琛傳》:“語稱出内之吝,有司之福;施惠之難,人君之禍。” 宋 蘇轼 《乞減價粜常平米赈濟狀》:“ 河北 諸路并係災傷,内 定州 一路,雖隻是雨水為害,然其實亦及五分以上。隻緣有司出納之吝,不與盡實檢放,秋稅内 定州 隻放二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出納之吝”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在財物管理中過于吝啬、小氣,舍不得支出或給予他人。常用于形容掌管財務者因過度節儉而顯得刻薄。


出處與背景


深層含義

  1. 管理警示:強調為政者或管理者需平衡“節儉”與“施惠”,過度吝啬會導緻失民心。
  2. 職能劃分:古代認為“出納”是具體執行者的職責,若高層也拘泥于細節吝啬,則缺乏格局。

用法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注解(如錢穆《論語新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标題:出納之吝的含義和來源

出納之吝是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在管理財務時十分吝啬,不願意花費和支出。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出(chū):由“幾”字頭和“屮”字尾組成,表示事物朝外走。

納(nà):由“纟”字頭和“内”字尾組成,表示接受和收納。

之(zhī):由“丿”字頭和“一”字尾組成,表示彼此的關系。

吝(lìn):由“口”字頭和“擔”字尾組成,表示不舍得。

出納之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出納員是負責管理公共財務的人,必須謹慎處理、精打細算。然而,有些出納員十分小氣舍不得花費和支出,因此人們用“出納之吝”來形容這種行為。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出納之吝」。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代稍有不同。例如,出納之吝可能以「出納之吝」來寫。另外,漢字的字形也有一些差異。但是,無論是哪個時期,這個成語的含義都是一樣的。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是公司的出納,對于任何報銷都顯得十分出納之吝。

2. 小王原本打算給父母買份禮物,但因為出納之吝,最終還是放棄了。

組詞:出納員、吝啬、財務管理。

近義詞:小氣、吝啬鬼。

反義詞:慷慨、大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