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桯的意思、碓桯的詳細解釋
碓桯的解釋
支碓的木架。 南唐 李建勳 《田家》詩之一:“犬吠隈籬落,雞飛上碓桯。”
詞語分解
- 碓的解釋 碓 ì 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桯的解釋 桯 ī 床前幾。 古代車上插車蓋柄的長木筒:“輪人為蓋,達常(車蓋柄)圍三寸,桯圍倍之,六寸。” 橫木:門桯。 碓等工具的杆子或短木。 桯 í 古同“楹”,廳堂前部的柱子。 筆畫數:; 部首:木;
專業解析
"碓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特指用于舂米的農具組合,具體指碓的支架或底座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 碓 (duì):指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舂米器具。主體是一根長木杆(碓身),一端裝有杵頭(碓嘴),另一端供人腳踏。腳踏時,杵頭擡起;松腳時,杵頭落下,砸在石臼中的谷物上,實現脫殼或粉碎。
- 桯 (tīng):本義指床前的小桌或燈架,引申指直立的柱子或支架。在“碓桯”一詞中,“桯”特指支撐碓身、使其能圍繞轉軸(碓梢)上下起落的固定支架或底座結構。這個支架是整個碓的根基,确保其穩定運行。
二、 整體含義
“碓桯”合稱,即指碓的支撐底座或支架部分。它是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負責固定碓身,提供支點(碓梢),使腳踏舂米得以進行。沒有穩固的“桯”,碓就無法正常使用。
三、 文獻佐證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對“碓”的解釋中雖未直接提及“碓桯”,但明确“碓”為舂具,其構造必然包含支撐部件(即桯)。
- 《王祯農書》(元·王祯):作為重要的古代農學著作,詳細記載了各種農具。書中圖文并茂地描繪了碓的結構,其插圖和文字描述清晰地顯示了支撐碓身的底座支架,此即“碓桯”。
- 《天工開物》(明·宋應星):在“粹精”篇描述谷物加工時,提到“凡稻去殼用砻,去膜用舂、用碾”,其中“舂”即包含碓的使用。書中雖未單列“碓桯”詞條,但對碓具的描繪必然包含其支撐結構。
- 現代農史研究:如陳文華《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譜》、周昕《中國農具發展史》等著作,在論述古代加工工具時,均會解析碓的結構,明确指出其底座支架部分(碓桯)的功能與重要性。
四、 文化意義
“碓桯”作為傳統農具的關鍵部件,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其結構雖簡單,但力學原理應用巧妙(杠杆),是農業生産力發展的重要見證,反映了古代精耕細作農業中對工具效率的追求。
引用來源說明:
- 參考依據:權威詞典釋義(如《漢語大字典》、《辭源》)及農史研究綜述(如周昕《中國農具發展史》相關章節)。
- 參考依據:王祯《農書》(中華書局版或農業出版社校注本)中關于“碓”的圖文記載。
- 參考依據:《說文解字》及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對“桯”字的解釋,結合農具學應用。
- 參考依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對“碓”字的注解。
- 參考依據:宋應星《天工開物》(廣東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版本)“粹精”篇相關内容及插圖。
網絡擴展解釋
“碓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傳統農具“碓”的組成部分。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碓桯”指支撐碓的木架結構,屬于碓的機械組成部分。碓本身是一種利用杠杆原理舂米的工具,由碓身(帶有石杵的杠杆)、碓桯(支撐木架)和石臼組成。
二、字義解析
- 碑(duì):指舂米工具,主體為木杠和石杵,通過腳踏驅動石杵上下運動。
- 桯(tīng):此處指橫木或杆狀支撐物,在碓中特指固定碓身轉軸的木架。
三、文獻例證
南唐詩人李建勳在《田家》詩中寫道:“犬吠隈籬落,雞飛上碓桯”,描繪了雞飛上碓桯的鄉村場景,印證了碓桯作為農具支撐結構的實際用途。
四、延伸說明
“桯”字在其他語境中也有不同含義:
- 作名詞:可指門框橫木(如“門桯”)、床前幾案,或車蓋柄的長木筒。
- 通假用法:讀yíng時通“楹”,指廳堂前部的柱子。
建議對古代農具感興趣者參考《農政全書》等典籍,或查閱博物館實物展示以深入了解其構造原理。
别人正在浏覽...
版檄繃定本郡屏斥冰川學不待不匮不物裁緝藏去成風之斫出演打渾登幽州台歌迩怨方止犯亂飛鍊風馳霆擊風羽氛昬俯卧撐高蓋荒僻禍難翦草除根嬌滴滴鮆醬金鼎客譏視局頓軍拏坑坑坎坎口誤姱姿罍觚梁陰麥冬毛錐子馬犀末由鬧刺兒畔臣剽姚瓊林玉質嚷鬧仁董忍耐三疾傷氣商鞅量山虧一篑實質庶尹絲絡損陰擡策同仁違志無士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