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秦國 量器。青銅制。 秦孝公 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商鞅 變法時所造标準量器。銘文三十二字,容積為202.15毫升。
“商鞅量”是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期間制造的标準量器,主要用于統一度量衡制度。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商鞅量是青銅制成的量器,鑄造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作為商鞅變法中“平鬥桶、權衡、丈尺”改革的重要實物證據。其銘文記載了容積為202.15毫升(部分網頁寫作2015毫升,但權威資料顯示為202.15毫升,可能為排版錯誤)。
曆史意義
文物現狀
商鞅量(又名“商鞅方升”)現藏于上海博物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需注意的争議
部分網頁(如)将“商鞅量”解釋為形容人智謀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商鞅個人事迹的衍生聯想,建議以實物定義為準。
商鞅量是戰國至秦代度量衡制度改革的直接物證,具有重要考古與曆史研究價值,其數據可參考上海博物館官方資料。
《商鞅量》是一個成語,意為評量、衡量。指根據一定的标準或尺度來評估、評價或衡量一件事情的價值、重要性或尺寸等。
《商鞅量》拆分為“⻤”、“馬”、“騎”、“乂”、“量”。其中,“⻤”、“馬”、“騎”、“乂”是部首,分别表示牛、馬、騎術、喪失;“量”為偏旁部首,意為衡量、度量。這個詞共包含12個筆畫。
《商鞅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商鞅(生活在公元前4世紀的政治家)和傳說中的古代度量衡器具。商鞅曆任秦國重要職位,提出了一系列的變革政策,其所使用的标準是衡量政策成敗的重要尺度。
《商鞅量》的繁體字為《商鞅量》。
古時候,《商鞅量》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這個項目的成功與否需要使用《商鞅量》來衡量。
商量、量化、鞅量、衡量等是與《商鞅量》意思相近的組詞。
評估、評價、評量都可以作為《商鞅量》的近義詞。
不計較、不衡量、不評價等是與《商鞅量》意思相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