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商鞅量的意思、商鞅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商鞅量的解釋

戰國 時 秦國 量器。青銅制。 秦孝公 十八年(公元前344年) 商鞅 變法時所造标準量器。銘文三十二字,容積為202.15毫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商鞅量,是中國古代秦朝時期的一種标準量器,由商鞅在變法過程中監制并推行使用,是商鞅變法中統一度量衡制度的重要實物見證。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器物定義與形制

商鞅量又稱“商鞅方升”,為青銅鑄造的長方體量器,器壁三面及底部刻有銘文。其容積為一升(約合今200毫升),是秦國官方頒布的标準計量工具。器身銘文明确記載了鑄造時間(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及監制者(大良造商鞅),具有法定效力。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商鞅量是商鞅變法的核心舉措之一。為強化中央集權、促進經濟公平,商鞅廢除六國混亂的度量衡體系,推行全國統一的計量标準。此量器用于征收賦稅、交易糧食等,确保“平鬥桶、權衡、丈尺”(《史記·商君列傳》),從制度上杜絕欺詐,增強國家治理效率與經濟控制力。


三、文化價值與影響

  1. 度量衡統一的實證

    商鞅量是現存最早有銘文記載的國家标準量器,證明秦國率先實現度量衡制度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奠定基礎。

  2. 法治精神的象征

    器身銘文強調“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壹為升”,以精準數值體現“法必明、令必行”的變法理念,成為中國古代法治文明的标志性文物。

  3. 科技史的重要遺存

    其鑄造工藝與容積計算反映了戰國時期的高超數學與工程水平,上海博物館藏商鞅方升實測誤差僅±0.5%,彰顯古代标準化成就。


四、學術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商鞅量”詞條釋義,商務印書館,1999年。
  2. 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丘光明《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含實測數據及銘文拓片)。
  4. 上海博物館官網:商鞅方升藏品檔案(編號:Z00197)。

結語

商鞅量不僅是一個物理量具,更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全國性制度改革的物化象征,其“标準統一、法度嚴明”的核心思想,對後世政治經濟制度産生深遠影響,被公認為中華文明演進的關鍵物證。

網絡擴展解釋

“商鞅量”是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期間制造的标準量器,主要用于統一度量衡制度。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商鞅量是青銅制成的量器,鑄造于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作為商鞅變法中“平鬥桶、權衡、丈尺”改革的重要實物證據。其銘文記載了容積為202.15毫升(部分網頁寫作2015毫升,但權威資料顯示為202.15毫升,可能為排版錯誤)。

  2. 曆史意義

    • 統一度量衡:通過标準化的量器規範交易,加強中央集權和經濟管理。
    • 延續性:底部加刻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度量衡的诏書,表明其沿用至秦統一六國後,成為國家制度延續的象征。
  3. 文物現狀
    商鞅量(又名“商鞅方升”)現藏于上海博物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4. 需注意的争議
    部分網頁(如)将“商鞅量”解釋為形容人智謀的成語,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曆史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商鞅個人事迹的衍生聯想,建議以實物定義為準。

商鞅量是戰國至秦代度量衡制度改革的直接物證,具有重要考古與曆史研究價值,其數據可參考上海博物館官方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磕綽罷歸白闆壁爐碧紗碧筒杯陳公博川域蹉踬待沽訛缺法酒梵殿反具鳳诏負慙宓妃黼黻文章根譜規法裹糧坐甲彗星糊劑假途雞公車進出九大經君氏居然聚晤李土鼓栾社滿破民膏民脂木皮魄蜍凄黯千帆寝殿秋閨圈地全軍權宗群衆組織軟癱架三處合删訂生離設儀詩偈衰惰水銀燈肆既肅此談席添展痿痿羸羸倭刀下限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