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酒器。 明 方孝孺 《蜀王殿下賜行廚酒膳奉謝》詩:“招緻朋僚洗罍觚,共飲相歡同賜酺。”
“罍”與“觚”均為中國古代青銅酒器,但兩者在形制、用途和文化内涵上有顯著區别:
定義與用途
罍是商周時期的大型盛酒或盛水器,兼具禮器功能。《詩經·卷耳》中“我姑酌彼金罍”即指青銅罍用于盛酒。此外,《儀禮》記載罍也可用于盛水,祭祀時配合“枓”(舀水工具)使用。
形制特征
曆史演變
罍盛行于商末至西周,戰國時期仍有存世(如安徽楚王墓出土實物),但數量稀少,具有重要曆史文化價值。
定義與用途
觚是商周時期常見的飲酒器,屬禮器組合之一,用于祭祀或宴飲。《說文解字》釋其形“鄉飲酒之爵也”,可見與爵、斝等配套使用。
形制特征
文化意義
觚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後隨禮制簡化逐漸衰落。其形制演變反映了青銅器從宗教性向實用性的轉變。
特征 | 罍 | 觚 |
---|---|---|
功能 | 盛酒、水(大型容器) | 飲酒(小型器具) |
流行時期 | 商末至戰國 | 商至西周早期 |
形制 | 寬肩/大腹,帶耳環,多鼻鈕 | 細腰高足,無耳 |
紋飾風格 | 早期繁缛,戰國趨簡 | 繁複,多獸面紋 |
參考來源:以上内容綜合自青銅器考古研究及文獻記載。
罍觚(lěi gū)是古代一種用來盛酒的器皿。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是罍(lěi)盛酒的容器,下面是觚(gū)作為支撐。
罍的部首是缶,它的筆畫數是6;觚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5。
罍觚這個名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在繁體字中,罍觚分别寫作罍、觚。
在古代,罍的寫法為甕字底下加上罒,觚的寫法為木字加上勾。
他端起手中的罍觚,嘗了一口美酒。
罍觚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罍觚盛酒、罍觚玉石、罍觚雕刻等。
罍觚的近義詞有觥甕、觥觚。它們都是古代盛酒的器皿。
罍觚的反義詞是酒杯,它是現代用來盛酒的小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