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罍觚的意思、罍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罍觚的解釋

泛指酒器。 明 方孝孺 《蜀王殿下賜行廚酒膳奉謝》詩:“招緻朋僚洗罍觚,共飲相歡同賜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罍觚是古代中國兩種重要的青銅酒器名稱,常并稱以指代禮制中的飲酒器具體系,具體釋義如下:


一、單字本義

  1. 罍(léi)

    • 本義:大型盛酒或貯酒器。《說文解字》釋:“罍,酒尊也。”其形制多為斂口、圓腹、圈足,肩部常飾雙耳,腹部有鼻鈕,盛行于商周時期。
    • 功能:用于祭祀或宴飨時盛放玄酒(清水)或醴酒,體現“尚質”的禮制思想。
  2. 觚(gū)

    • 本義:飲酒器。《儀禮·特性饋食禮》鄭玄注:“觚,爵名。”其形細長,口部與底部呈喇叭狀,腰部内收,棱角分明,多飾饕餮紋。
    • 功能:屬“五爵”(爵、觚、觯、角、斝)之一,用于典禮中獻酢酬飲,象征身份等級。

二、合稱的文化内涵

“罍觚”并稱時,泛指禮制中的酒器系統,具有雙重象征:


三、考古與文獻佐證

  1. 形制特征

    • 罍: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青銅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肩部鑄有蟠龍紋,印證《詩經》“我姑酌彼金罍”的記載。
    • 觚:上海博物館藏商代“黃觚”,腰身四面飾蕉葉紋,符合《考工記》“梓人為飲器,觚三升”的形制描述。
  2. 禮制功能

    《周禮·春官·司尊彜》明确記載祭祀時“醴齊用罍,盎齊用觚”,二者按酒類差異分工使用,凸顯禮制的精細化。


四、引申與文學意象

後世文學常以“罍觚”代指宴飲或懷古: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典“罍”字釋義(www.zdic.net
  2. 《中國青銅器綜論》(朱鳳瀚,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周禮注疏》(鄭玄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4. 《論語集釋》(程樹德,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罍”與“觚”均為中國古代青銅酒器,但兩者在形制、用途和文化内涵上有顯著區别:

一、罍(音léi)

  1. 定義與用途
    罍是商周時期的大型盛酒或盛水器,兼具禮器功能。《詩經·卷耳》中“我姑酌彼金罍”即指青銅罍用于盛酒。此外,《儀禮》記載罍也可用于盛水,祭祀時配合“枓”(舀水工具)使用。

  2. 形制特征

    • 造型:分方形與圓形兩類。方形罍多見于商代,寬肩、兩耳、有蓋;圓形罍流行于商末至西周,大腹、圈足、雙耳銜環,腹部常設穿系鼻鈕。
    • 紋飾:早期多為繁缛的夔龍紋、竊曲紋等,戰國時期趨于簡潔,如安徽壽縣出土的戰國獸耳罍,飾羽紋或雲紋,風格清新。
  3. 曆史演變
    罍盛行于商末至西周,戰國時期仍有存世(如安徽楚王墓出土實物),但數量稀少,具有重要曆史文化價值。


二、觚(音gū)

  1. 定義與用途
    觚是商周時期常見的飲酒器,屬禮器組合之一,用于祭祀或宴飲。《說文解字》釋其形“鄉飲酒之爵也”,可見與爵、斝等配套使用。

  2. 形制特征

    • 造型:細長身,喇叭形口,高圈足,腰部纖細,整體修長優雅。
    • 紋飾:多飾蕉葉紋、獸面紋等,紋樣繁複莊重,體現禮制要求。
  3. 文化意義
    觚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後隨禮制簡化逐漸衰落。其形制演變反映了青銅器從宗教性向實用性的轉變。


三、二者對比

特征
功能 盛酒、水(大型容器) 飲酒(小型器具)
流行時期 商末至戰國 商至西周早期
形制 寬肩/大腹,帶耳環,多鼻鈕 細腰高足,無耳
紋飾風格 早期繁缛,戰國趨簡 繁複,多獸面紋

參考來源:以上内容綜合自青銅器考古研究及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飽祿表符蠶弄抄略差選處裁殚心倒大來獨立坊肆凡今逢場遊戲風馭傅構父賞幹渎高門大屋牿服跪參合變弘和荒頓恢諧岬角江步僵踞校準錦幕诘屈謷牙掘閱軍年蠟宮爛好人利勝洛蜀脈起滿坐能動性逆兵喔咿七緵布全力攘災上行首燒毛勝絕受誓水榭熟稔搜攪酸梅鐵石體天投文罔冒纖芥之疾觿辰稀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