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颠仆。《晉書·劉曜載記》:“ 曜 将戰,飲酒數鬥,常乘赤馬無故跼頓,乃乘小馬。”
“局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讀音為jú dùn,意為“颠仆”,即跌倒、跌落或形容事物受挫的狀态。
文獻例證
出自《晉書·劉曜載記》:“曜将戰,飲酒數鬥,常乘赤馬無故跼頓,乃乘小馬。”
句中描述劉曜戰前飲酒,所騎赤馬突然跌倒,後換小馬,暗喻意外變故。
詞性特征
多用于古漢語語境,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部分低權威性網頁提到“死亡”“挫折困頓”等引申義,但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以獲取更嚴謹的釋義。
局頓(jú dùn)是一個漢字詞語,含義為事情受阻或停滞的狀态。下面将介紹局頓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該字的偏旁部首為屍,意為屍首。它由6個筆畫組成。
局頓一詞起源于古代,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一章中,意為事情受阻或停滞,形象地比喻為動作或進程被打斷。它的繁體字為局遁。
在古代,局頓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為“壆”,由兩個部分組成,上半部分為“屍”旁,下半部分則是類似“屯”的字形。
1. 由于資金問題,工程進展處于局頓狀态。
2. 他的人生經曆曾多次遭遇局頓,但他始終堅持努力。
組詞:停頓、阻滞、停滞。
近義詞:滞留、停滞、停頓。
反義詞:順暢、順利、暢通。
最後,通過以上内容,我們對局頓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