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由。《論語·子罕》:“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漢 荀悅 《申鑒·政體》:“僞亂俗,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占畢一》:“讀之閎肆沉雄,浩乎 司馬 之氣矣。而左規右矩,一字增損末由也。” 魯迅 《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時輪金剛法會募捐緣起》中有這樣的句子:‘……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末由”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ò yóu,其核心含義為“無由”,即“沒有辦法、無從” 的意思。以下是詳細解釋與相關背景:
《論語·子罕》: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意為“即使想追隨他,也沒有辦法了”。
漢代荀悅《申鑒·政體》:
“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
——指若四種弊端不消除,政令便無法施行。
魯迅《花邊文學·法會和歌劇》:
“非仗佛力之加被,末由消除此浩劫。”
——此處借古語表達對現實問題的無奈。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論語》相關注釋或漢代政論典籍。
末由(讀音:mò yóu)是一個漢字詞,由“木”和“由”組成,它的意思是“終點”、“終結”。下面我們來探讨一下這個詞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它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末由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這個部首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5畫。
末由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它最早是指一條繩子的末端,也就是繩子的終點。在繁體字中,末由的寫法是「末由」。
在古代,漢字有多種寫法,末由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小篆字中,末由的寫法是「末罌」。而在楷書中,末由的寫法正式确定為現代的「末由」。
1. 在這場比賽中,他以出色的發揮将比賽引向了末由。
2. 她對于這段感情早已到了末由的地步。
與末由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 末路:終點的路,比喻毫無希望的境地。
- 末梢:物體的末端。
- 末端:物體的終點。
與末由的近義詞是“終點”,意思相似。
與末由的反義詞是“起點”,指的是開始的地方。
末由這個詞意味着一種結束、終點的概念。通過理解它的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與它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