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桯的意思、碓桯的详细解释
碓桯的解释
支碓的木架。 南唐 李建勋 《田家》诗之一:“犬吠隈篱落,鸡飞上碓桯。”
词语分解
- 碓的解释 碓 ì 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 桯的解释 桯 ī 床前几。 古代车上插车盖柄的长木筒:“轮人为盖,达常(车盖柄)围三寸,桯围倍之,六寸。” 横木:门桯。 碓等工具的杆子或短木。 桯 í 古同“楹”,厅堂前部的柱子。 笔画数:; 部首:木;
专业解析
"碓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特指用于舂米的农具组合,具体指碓的支架或底座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 碓 (duì):指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舂米器具。主体是一根长木杆(碓身),一端装有杵头(碓嘴),另一端供人脚踏。脚踏时,杵头抬起;松脚时,杵头落下,砸在石臼中的谷物上,实现脱壳或粉碎。
- 桯 (tīng):本义指床前的小桌或灯架,引申指直立的柱子或支架。在“碓桯”一词中,“桯”特指支撑碓身、使其能围绕转轴(碓梢)上下起落的固定支架或底座结构。这个支架是整个碓的根基,确保其稳定运行。
二、 整体含义
“碓桯”合称,即指碓的支撑底座或支架部分。它是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负责固定碓身,提供支点(碓梢),使脚踏舂米得以进行。没有稳固的“桯”,碓就无法正常使用。
三、 文献佐证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对“碓”的解释中虽未直接提及“碓桯”,但明确“碓”为舂具,其构造必然包含支撑部件(即桯)。
- 《王祯农书》(元·王祯):作为重要的古代农学著作,详细记载了各种农具。书中图文并茂地描绘了碓的结构,其插图和文字描述清晰地显示了支撑碓身的底座支架,此即“碓桯”。
-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在“粹精”篇描述谷物加工时,提到“凡稻去壳用砻,去膜用舂、用碾”,其中“舂”即包含碓的使用。书中虽未单列“碓桯”词条,但对碓具的描绘必然包含其支撑结构。
- 现代农史研究:如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等著作,在论述古代加工工具时,均会解析碓的结构,明确指出其底座支架部分(碓桯)的功能与重要性。
四、 文化意义
“碓桯”作为传统农具的关键部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结构虽简单,但力学原理应用巧妙(杠杆),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中对工具效率的追求。
引用来源说明:
- 参考依据:权威词典释义(如《汉语大字典》、《辞源》)及农史研究综述(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相关章节)。
- 参考依据:王祯《农书》(中华书局版或农业出版社校注本)中关于“碓”的图文记载。
- 参考依据:《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对“桯”字的解释,结合农具学应用。
- 参考依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对“碓”字的注解。
- 参考依据:宋应星《天工开物》(广东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版本)“粹精”篇相关内容及插图。
网络扩展解释
“碓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传统农具“碓”的组成部分。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碓桯”指支撑碓的木架结构,属于碓的机械组成部分。碓本身是一种利用杠杆原理舂米的工具,由碓身(带有石杵的杠杆)、碓桯(支撑木架)和石臼组成。
二、字义解析
- 碑(duì):指舂米工具,主体为木杠和石杵,通过脚踏驱动石杵上下运动。
- 桯(tīng):此处指横木或杆状支撑物,在碓中特指固定碓身转轴的木架。
三、文献例证
南唐诗人李建勋在《田家》诗中写道:“犬吠隈篱落,鸡飞上碓桯”,描绘了鸡飞上碓桯的乡村场景,印证了碓桯作为农具支撑结构的实际用途。
四、延伸说明
“桯”字在其他语境中也有不同含义:
- 作名词:可指门框横木(如“门桯”)、床前几案,或车盖柄的长木筒。
- 通假用法:读yíng时通“楹”,指厅堂前部的柱子。
建议对古代农具感兴趣者参考《农政全书》等典籍,或查阅博物馆实物展示以深入了解其构造原理。
别人正在浏览...
颁赠把体面弁言濒死波若称计盗帑笃而论之碓硙独阴烦兴法则肥膘符图鈇锧槁瘠广场剧谷耗含蕚罕物猴头坏植散群皇恐滩嘉名骄暗进复谨修举时开延考课令可生孔疏口浅雷电莲烛龙凤舸呕心镂骨妻荣夫贵曲落区谋遶指柔人非草木弱冠之年桑蠋慎节时辰台矢干四边宿蠹逃会頽没图説唯成分论维纶委用文昌帝君雾裳五云裘小汽车西湖处士